交流分享
陳念良律師
郭家聲院士
-
郭鍾寶芬慈善基金代表─香港浸會大學
基金永遠榮譽主席 - 香港浸會大學榮譽大學院士(2013)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董事局成員及
基金榮譽主席 - 香港浸會大學諮議會榮譽委員
- 榜霸有限公司董事
- 勇鷹有限公司董事
- 基詠發展有限公司董事
- 海洋假日有限公司董事
- 東華三院郭一葦中學法團校董會獨立校董
現代科技發展神速,通訊工具推陳出新,大大改變了人類的生活,看似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然而,手上拿着一部智能電話,人人變成低頭一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反而益發疏離,或溝通流於表面。在忙碌的生活中,有多少人曾放慢腳步,停一停,想一想,思索上天賦予「生命」的真正意義!
今期訪問的焦點人物──郭家聲院士,其基督信仰令他對成功、錢財、享受有非一般的領悟。郭家聲院士為郭鍾寶芬慈善基金的代表,他於2013年獲香港浸會大學頒授榮譽大學院士,更是香港浸會大學基金董事局成員及浸大諮議會榮譽委員。郭院士及其家族成員與浸大關係深厚,與浸大的初次接觸緣於當年的香港浸信教會主任牧師劉少康及陳應達律師事務所主要合夥人陳念良律師的引薦。那時,郭氏兄弟希望繼承父親郭一葦先生回饋社會的心志,他們眼見香港的高等院校正急速發展,需要財政資源;而浸大與其家族同樣秉持基督信仰,因此郭氏兄弟順理成章考慮捐資支持浸大的發展,希望為社會培育才德兼備的年青一代。「我們這一代人,最終也會老去離開,社會上由誰人接棒?假如我們希望社會繼續進步而非退步,就要花時間心力去教育新一代。」
浸大自 2011 年起獲郭鍾寶芬慈善基金的鼎力支持,基金由郭家聲院士及其兄弟郭家慶先生及郭家政先生成立,旨在實現其母郭鍾寶芬女士的遺願,利用其遺產收益捐助有意義的項目。多年來,基金襄助大學推進各領域之發展,除了成立「郭一葦鍾寶芬伉儷研究院發展基金」及「信望愛基金」、設立「郭一葦環境與生物分析講座教授席」,又支援「學生品格培育基金」、中醫藥學院、學生交流計劃、「香港非華語學生中文學與教支援及研究計劃」、美化校園工程等。在基金的鼎力支持下,大學得以美化浸會大學道校園入口廣場,而逸夫校園內亦新增了一幅以「生命樹」為主題的馬賽克壁畫,為校園添上文藝及宗教氣息。為鳴謝基金的慷慨支持,大學把逸夫校園的康體文娛大樓命名為「郭鍾寶芬女士康體文娛中心」。
現時提起浸大的新地標,一定非「生命樹」馬賽克壁畫及浸會大學道校園入口廣場莫屬,兩個地方已經成為開學禮及畢業禮學生留念拍照的必到景點。郭院士笑說當初是想在郭鍾寶芬女士康體文娛大樓外加添一點設計,與大學管理層及其好友前突破機構總幹事、現任恩光書院院長梁永泰博士商討後,決定在大樓外牆添上一幅以信仰為主題的馬賽克壁畫。郭氏家族希望壁畫並不只是用來裝飾或美化環境,而是要透過精緻的藝術、文字與圖像與觀賞者溝通,因為人的左腦主管文字、右腦主管藝術及創意。因此,壁畫的主題、設計內容都經過多番思量,是集眾人的力量而成。當時郭氏千挑萬選了本地藝術家黃喜蓮女士兩幅原創壁畫,一幅以耶穌平靜風浪為題,另一幅是生命樹,二擇其一。最後獲選的是「生命樹」,因為郭院士希望大家反思生命的意義:「生命的盡頭是甚麼?我們可能會問將來怎麼樣?其實我們的着眼點不應只是現今世代,死後的將來才是終極。」
生命樹壁畫旁寫道:「What do you want most in life? Is it money, fame or success? These things, while satisfying in the short term, cannot bring true joy and happiness. Instead of spending your whole life chasing things that won’t last, choose to store up eternal treasures in heaven.」(您的人生最需要的是甚麼?金錢、名譽抑或成功?這一切只是短暫虛空,不能帶來真正的喜悅和快樂。與其耗費一生追逐會朽壞的東西,何不選擇積聚財寶於永恆的天國。)這段富有啟發性的文字原來出自郭院士姪女郭奉基小姐的手筆,郭院士希望世界多一點關愛,不應只着眼於名利,而忽略心靈的需要。他說另一幅有關耶穌平靜風浪的壁畫同樣優秀,現時落戶沙田的突破青年村。他慶幸「天父有最好的安排」,令到兩幅極有意思的壁畫都可供外界觀賞。
在郭鍾寶芬慈善基金的支持下,浸會大學道校園入口廣場進行美化工程,以「活水之泉」為主題,帶出大學的核心精神。廣場加裝了燈光藝術裝置,光與影的晃動交融,投射出聖經詩篇中的金句──「因為生命的泉源在你那裡;在你的光中,我們才能看見光。/For with you is the fountain of life; in your light we see light.」 郭院士解釋說,金句的意思包含「水」和「光」,希望學生看到之後,毋忘本校成立的初心:「水」即代表「浸禮」(Baptist),是浸信會的象徵,意思是透過耶穌的死洗淨人類的罪,蒙恩得救,是生命之泉源;「光」意味基督於黑暗中帶來光明,宛如教育啟蒙的本意,標誌着大學的核心精神──就是要讓人明白事理,所以這個廣場以「活水之泉」為象徵,其設計背後意義與浸大的使命互相呼應。
郭家聲院士是一位忠心的基督徒,懂得人生就是明白人類的創造,如何與神和好,「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就是聰明」這句於郭鍾寶芬女士康體文娛中心入口處清晰可見的金句就是其座右銘。他認為一個人無論有多少學問、有多少專業資格,如果心靈是空虛的,沒有愛、沒有家庭、沒有朋友,人生也是枉過。華衣錦服、美酒佳餚對他來說都只是剎那的璀璨,郭院士笑說:「最貴的鮑參翅肚,味道不及在最飢餓時吃的粗茶淡飯;名牌衣衫不及便服來得舒服自在。」郭院士及其兄弟都很樸實,他們經常會問「錢財留下來,若果沒有用在更有意義的地方,也是徒然。」因此,他們家族的慈善捐獻有增無減,更高於父母定下來的要求。
郭家聲院士及其家人竭力推動本港青年全人發展,他們多次透過家族基金,支持社會各界的青少年服務,例如與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攜手開展「天使護航」計劃。這個革新項目旨在給予天水圍及元朗區十八歲以下的年輕母親正面支持,幫助她們自立謀生,融入社會。此外,家族基金又支持「突破青年發展計劃與媒體事工」,銳意培養青少年的良好品格,建立正確的價值觀。郭院士認為大學是社會的縮影,不只是一個傳遞知識的地方,而是文化承傳之地,讓同學實踐關愛、學會承擔責任。教育的真正使命不在於「世界排名」、不在於「提升合格率」,而是塑造一代人的良好價值觀及鼓勵年輕人推動社會進步。郭院士覺得一所大學要出類拔萃,不應只着眼於學術和研究表現,學生的全人發展及品格培育亦是不可或缺。
郭院士及其兄弟樂此不彼支持教育及公益事業,除了因為深明全人發展的重要,也受其父親郭一葦先生及母親郭鍾寶芬女士的影響。在郭院士眼中,父母都是做事專心一意、克勤克儉的人。父親郭一葦先生曾任東華三院總理,對東華三院及社區發展有莫大貢獻。郭氏昆仲為紀念父親,在1996年捐資於天水圍開辦「東華三院郭一葦中學」,以推動全人教育。
受到父母的影響,郭院士對「金錢」有另一番見解。「金錢放於銀行只是一堆紙,唯有將錢財用於有意義的地方,才是真正的金錢。」他認為「金錢」應要好好利用,幫助社會上更多有需要的人,而不應只用於生活享樂。同樣,信仰亦給他們動力去推動慈善,因為聖經指「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信仰為他們一家人帶來盼望及新的生命,而愛不應只掛在嘴邊,而是要付諸行動。因此郭院士指他們一家的公益慈善活動也出自神的愛,是他們履行管家的職份,實踐及回應神的愛──「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於滅亡,反得永生」。
上天賦予我們生命,如何活出精彩人生,如何豐富心靈世界,每人各有選擇,所走的路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倘若生活中缺乏愛,人生只會變得淡而無味。獨自享受佳餚美酒,一定不及與親朋好友歡聚良宵那麼暢快;團體合作相比獨行踽踽必然事半功倍。郭家聲院士一直強調世界要多點關愛,是因為連繫着彼此間需要的正正是愛,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是要時間去建立及維繫。一生只顧追求功名、地位、財富,當生命走到盡頭時,回想以往種種,您會發現一生追求的東西已如流水逝去,與其悲觀地看生命的盡頭,不如思考生命的意義,從現在開始,竭力追求永恆的價值,盼望永生,不要待至生命終結時才檢視生命、回顧生命的意義,要讓盼望「永恆的價值成為人生真正的指南針」。
如有一日,當您偶然經過浸大逸夫校園「生命樹」馬賽克壁畫時,不妨放下手機,停下匆忙的腳步,在這「生命樹」下,再次思索一下生命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