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梁麟博士、董事总经理梁钟铭先生及梁毓伟先生会晤
梁毓伟先生
- 龙昌投资有限公司联席董事
- 香港浸会大学基金青年企业家委员会委员
- 香港浸会大学基金青年企业家委员会「创业、实习及师友计划专责小组」成员
- 香港浸会大学基金青年企业家委员会「奖学金专责小组」成员
- 东莞市中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
- 肇庆南龙水电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 香港特区政府青年发展委员会委员
- 民政事务总署「伙伴倡自强」小区协作计划咨询委员会委员
- 民政事务处九龙城区青年活动委员会主席
- 香港青年联会副主席
- 香港青年协进会首席顾问
- 粤港澳大湾区香港青年实习计划联席召集人
-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
- 广东省青年联合会常委
- 东莞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
「我在参与青年工作时,经常思考以下问题:究竟我们推动的工作是成年人期望年轻人做的,还是这些活动本身真正能够让年轻人一展所长?我们最希望培育年轻人的『手』,还是他们的『脑』?」过去数年,全情投入青年工作的龙昌投资有限公司联席董事梁毓伟先生谈起青年事务时滔滔不绝,他笑言若要细说参与青年工作中的难忘事,肯定两天两夜也说不完。他不但出钱出力,用上无数时间心思也在所不计,而跟浸大的连系,同样也与青年事务息息相关。
本身也是特区政府青年发展委员会委员、香港青年联会副主席及香港青年协进会首席顾问的梁毓伟,今年初加入了香港浸会大学基金青年企业家委员会(YEC),还加入了YEC辖下两个专责小组。他期望可以为推动交流及实习活动提供意见,并透过自己的人际网络令活动办得更有深度和更有意义。梁先生的父亲梁麟博士也是浸大的好友,出任香港浸会大学基金企业家委员会委员多年,一直热心襄助浸大的发展,尤其支持中医药学院的教学及研究工作,亦因此令梁先生多了跟浸大接触的机会。
梁先生成长于九龙城区,自小已对浸大这地方有认识,去年他更亲自率领香港青年协进会代表团到访浸大,「香港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而大学就是人才汇聚的地方!如果企业和大学关系密切,相信可以互补互通。」他指社会上有不少企业都乐意推动教育,提供机会让学生实习及体验职场生活,而企业亦可以考虑透过支持浸大回馈社会,「浸大的传理学院及中医药学院都别具特色,参观时尤其令我印象深的,就是大学办学专注,重视学科的深度。」
梁先生求学时期的经历,亦练就了他「多学、多听、多四处走」的习惯。他十二岁时赴英国留学寄宿,开始独立生活;大学硕士毕业后,又在英国工作数年后才回香港。他说留学时同学来自五湖四海,能充分体验到不同的文化,而自己的硕士论文更是研究不同种族的营商方式,让他经常跟不同国籍的人士打交道。毕业后,他在英国一间管理顾问公司工作五年,期间曾获调派到香港和新加坡工作,犹如「公司医生」,因此他在回到家族企业工作后可引入新的思维。
在整个访问中,「我很幸运」这句话常常挂在梁先生的嘴边,因为非本地生在大学毕业后能留在英国工作的机会实在不多,梁先生感恩在英国工作的多年经历给了他磨炼的机会和难得的体验,「重点不是学到别人做生意的窍门,而是学到当中的软技能(soft skills)、待人接物和处事态度。」在英国生活时,他学会了打高尔夫球,这项运动令他变得更为成熟。「我本来是个急性子的人,遇到挫折会很不快;打高尔夫球令我知道不能心浮气躁,因而渐渐改变了我的脾气和心态。」做事如打高尔夫球,这项运动教晓他不跟别人比较,工作就是和自己较量,最重要是做好自己。
梁先生从海外回到家族企业,第一个发现就是传统企业的运作比较「人治」,工作流程系统化不足。面对这些情况他会「看不过眼」,认为必须改变一些固有运作模式,要由「人治」改为「系统治」,做事要有根有据,要建立有效的行政系统和管理系统,提高效率。此外,家族企业开拓的业务范畴越来越广泛,为巩固集团的实力,梁先生决心把公司的营运规范化和计算机化,「全世界成功的大企业都必定有其制度和系统」。
谈起龙昌集团的经营之道,梁先生由衷称赞其父创业时兼具胆色和智慧,「不同年代造就该时代独有的英雄,也造就那年代的成就」。龙昌集团创立逾50年,由开始只承包玩具零部件装嵌,发展到现时设计及制造智能玩具、婴幼儿类、智能家居类、音频及IT类等多元化产品,产品出口至世界各地,集团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玩具研发及制造基地之一。集团以「用芯,创造智能天地」作为愿景,开拓「教育机器人」,更不断创新,申请的国家技术专利累计已逾400项,而集团跟大学合办的机械人比赛,更是教育界的盛事。集团现时除了玩具本业,还有地产、商场和餐饮等业务。当中的销售和推广由梁毓伟先生打理,他不时要往返美国的办事处和印度尼西亚的生产中心,以及跟海外客户联系。
梁先生指虽然父亲和叔叔已为集团奠下良好的基础,而集团的业务又已更趋多元,但梁先生强调作为一家实业,「我们要时刻不忘初心,一直传承创办时的精神,企业才站得住脚。」梁毓伟先生更用了流行电视剧集的桥段作比喻,「打仗时吃的猪肉不会下调味,不会加盐,就是剧集中的皇帝提醒朝臣不要忘本,忘记当初战斗时的艰辛。」因此,梁先生指开拓新的业务范畴,也会跟实业有关,开拓「睇得到,摸得到,见得到」的生意,虽然父亲已退居幕后,但他希望能够活用父亲累积下来的智慧和宝贵经验,与叔叔和兄弟继续引领公司走正确的发展道路,令公司发展更上一层楼。
梁先生指父亲又经常提醒他,与人相处要先聆听、先理解,思考分析后才表达自己的看法。他指不同地方的营商环境都有其独特之处;在管理上,他会着眼于每个地方的长处,再思考如何将之发挥。他认为管理层要懂得用人之道,「善用员工的优点和专长,不要只挑剔其缺点和不是。强迫员工一天十二个小时坐在办公室是没意思的。」
梁先生儿时已跟随父亲到香港青年联会开会,直到十六岁时第一次参加内地交流团,且是第一个青年火车团,那时候的片段还历历在目:「当年一行人乘火车到江西井岗山、北京和河北秦王岛,车程三十多小时,全程硬卧,打开饭盒内会发现蟑螂;花五元已足够买十个西瓜给全团人享用;到达目的地时,在风沙中的海边啃三文治,酒店房间的门没有锁……」这些体验令他萌生服务青年的心意。现在,他在筹划青年工作时也爱搞新意思,好像在出任香港青年协进会主席四年间,他用不同主题举办交流团,例如义教(支持教育)、篮球实战营等,以文化及体育活动作切入点;而在交流实习的分享会上,梁先生更采用了十分破格的speed dating形式,着参加交流实习的年轻人三至四人一组,以衣食住行、工作等为题配合运用Emoji,在十分钟内向每枱的雇主和来宾作分享,过程生动有趣,并增加了出席者的互动,以致香港和内地官员及持份者均可藉此机会聆听参加者的心底话,从中了解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对梁毓伟先生而言,公职和社会服务互相影响,犹如一个循环:当他参与社会服务多了,便有机会获政府委任公职;参与公职多了,就令他更有动力去服务社会,了解年轻人面对的种种挑战。「青年需要甚么?Upward mobility(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上升的流动性)、生涯规划、多元发展、多元化出路……」政府提出未来会做好青年人「三政三业」,即「青年议政、论政、参政;学业、事业、置业」,梁先生在想如何通过非政府组织,实在地协助年轻人应对这些对他们有切身影响的问题。眼见社会上的老一辈跟年轻人的鸿沟越来越大,梁先生不禁慨叹:「哪一个年代的青年是没有问题的?年轻人真的没有问题。」他认为若要跟年轻人沟通,不一定要学懂年轻人的新潮事,而是两代人也要尝试摆脱固有想法或既有包袱,抱开放的态度,才能促进真诚的沟通。
中央政府近日公布新措施,在内地居住并符合资格的香港居民可申请领取居住证,方便他们在内地工作和读书。原来梁先生亦一直关注到内地读书的香港学生,认为这项新措施一下子解决到不少问题。他认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日后可能会有更多香港学生选择到内地升学,「如何衔接这批学生的资历认证?他们在内地毕业后回港如何找工作?」他认为这些问题值得政府深入研究。
梁先生的时间已被繁重的工作和社会职务填满,庆幸得到太太和家人的体谅和支持。他指跟年轻人一起做事时,要跟他们沟通,亲力亲为,「你不落手落脚做埋一份,你不会明白」,所需的时间一定较多,而且不能计较成效和回报。对梁先生而言,青年工作纵然辛苦,但也不失乐趣。当看见服务过的青年愿意回到协会帮忙,筹备活动也好,做登记、带位也好,梁先生便知道一切辛劳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