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梁麟博士、董事總經理梁鍾銘先生及梁毓偉先生會晤
梁毓偉先生
- 龍昌投資有限公司聯席董事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青年企業家委員會委員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青年企業家委員會「創業、實習及師友計劃專責小組」成員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青年企業家委員會「獎學金專責小組」成員
- 東莞市中佳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董事
- 肇慶南龍水電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 香港特區政府青年發展委員會委員
- 民政事務總署「伙伴倡自強」社區協作計劃諮詢委員會委員
- 民政事務處九龍城區青年活動委員會主席
- 香港青年聯會副主席
- 香港青年協進會首席顧問
- 粵港澳大灣區香港青年實習計劃聯席召集人
- 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委員
- 廣東省青年聯合會常委
- 東莞市青年聯合會副主席
「我在參與青年工作時,經常思考以下問題:究竟我們推動的工作是成年人期望年輕人做的,還是這些活動本身真正能夠讓年輕人一展所長?我們最希望培育年輕人的『手』,還是他們的『腦』?」過去數年,全情投入青年工作的龍昌投資有限公司聯席董事梁毓偉先生談起青年事務時滔滔不絕,他笑言若要細說參與青年工作中的難忘事,肯定兩天兩夜也說不完。他不但出錢出力,用上無數時間心思也在所不計,而跟浸大的連繫,同樣也與青年事務息息相關。
本身也是特區政府青年發展委員會委員、香港青年聯會副主席及香港青年協進會首席顧問的梁毓偉,今年初加入了香港浸會大學基金青年企業家委員會(YEC),還加入了YEC轄下兩個專責小組。他期望可以為推動交流及實習活動提供意見,並透過自己的人際網絡令活動辦得更有深度和更有意義。梁先生的父親梁麟博士也是浸大的好友,出任香港浸會大學基金企業家委員會委員多年,一直熱心襄助浸大的發展,尤其支持中醫藥學院的教學及研究工作,亦因此令梁先生多了跟浸大接觸的機會。
梁先生成長於九龍城區,自小已對浸大這地方有認識,去年他更親自率領香港青年協進會代表團到訪浸大,「香港的發展離不開人才,而大學就是人才匯聚的地方!如果企業和大學關係密切,相信可以互補互通。」他指社會上有不少企業都樂意推動教育,提供機會讓學生實習及體驗職場生活,而企業亦可以考慮透過支持浸大回饋社會,「浸大的傳理學院及中醫藥學院都別具特色,參觀時尤其令我印象深的,就是大學辦學專注,重視學科的深度。」
梁先生求學時期的經歷,亦練就了他「多學、多聽、多四處走」的性格。他十二歲時赴英國留學寄宿,開始獨立生活;大學碩士畢業後,又在英國工作數年後才回香港。他說留學時同學來自五湖四海,能充分體驗到不同的文化,而自己的碩士論文更是研究不同種族的營商方式,讓他經常跟不同國籍的人士打交道。畢業後,他在英國一間管理顧問公司工作五年,期間曾獲調派到香港和新加坡工作,猶如「公司醫生」,因此他在回到家族企業工作後可引入新的思維。
在整個訪問中,「我很幸運」這句話常常掛在梁先生的嘴邊,因為非本地生在大學畢業後能留在英國工作的機會實在不多,梁先生感恩在英國工作的多年經歷給了他磨煉的機會和難得的體驗,「重點不是學到別人做生意的竅門,而是學到當中的軟技能(soft skills)、待人接物和處事態度。」在英國生活時,他學會了打高爾夫球,這項運動令他變得更為成熟。「我本來是個急性子的人,遇到挫折會很不快;打高爾夫球令我知道不能心浮氣躁,因而漸漸改變了我的脾氣和心態。」做事如打高爾夫球,這項運動教曉他不跟別人比較,工作就是和自己較量,最重要是做好自己。
梁先生從海外回到家族企業,第一個發現就是傳統企業的運作比較「人治」,工作流程系統化不足。面對這些情況他會「看不過眼」,認為必須改變一些固有運作模式,要由「人治」改為「系統治」,做事要有根有據,要建立有效的行政系統和管理系統,提高效率。此外,家族企業開拓的業務範疇越來越廣泛,為鞏固集團的實力,梁先生決心把公司的營運規範化和電腦化,「全世界成功的大企業都必定有其制度和系統」。
談起龍昌集團的經營之道,梁先生由衷稱讚其父創業時兼具膽色和智慧,「不同年代造就該時代獨有的英雄,也造就那年代的成就」。龍昌集團創立逾50年,由開始只承包玩具零部件裝嵌,發展到現時設計及製造智慧玩具、嬰幼兒類、智慧家居類、音頻及IT類等多元化產品,產品出口至世界各地,集團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智慧玩具研發及製造基地之一。集團以「用芯,創造智能天地」作為願景,開拓「教育機器人」,更不斷創新,申請的國家技術專利累計已逾400項,而集團跟大學合辦的機械人比賽,更是教育界的盛事。集團現時除了玩具本業,還有地產、商場和餐飲等業務。當中的銷售和推廣由梁毓偉先生打理,他不時要往返美國的辦事處和印尼的生產中心,以及跟海外客戶聯繫。
梁先生指雖然父親和叔叔已為集團奠下良好的基礎,而集團的業務又已更趨多元,但梁先生強調作為一家實業,「我們要時刻不忘初心,一直傳承創辦時的精神,企業才站得住腳。」梁毓偉先生更用了流行電視劇集的橋段作比喻,「打仗時吃的豬肉不會下調味,不會加鹽,就是劇集中的皇帝提醒朝臣不要忘本,忘記當初戰鬥時的艱辛。」因此,梁先生指開拓新的業務範疇,也會跟實業有關,開拓「睇得到,摸得到,見得到」的生意,雖然父親已退居幕後,但他希望能夠活用父親累積下來的智慧和寶貴經驗,與叔叔和兄弟繼續引領公司走正確的發展道路,令公司發展更上一層樓。
梁先生指父親又經常提醒他,與人相處要先聆聽、先理解,思考分析後才表達自己的看法。他指不同地方的營商環境都有其獨特之處;在管理上,他會着眼於每個地方的長處,再思考如何將之發揮。他認為管理層要懂得用人之道,「善用員工的優點和專長,不要只挑剔其缺點和不是。強迫員工一天十二個小時坐在辦公室是沒意思的。」
梁先生兒時已跟隨父親到香港青年聯會開會,直到十六歲時第一次參加內地交流團,且是第一個青年火車團,那時候的片段還歷歷在目:「當年一行人乘火車到江西井崗山、北京和河北秦王島,車程三十多小時,全程硬臥,打開飯盒內會發現蟑螂;花五元已足夠買十個西瓜給全團人享用;到達目的地時,在風沙中的海邊啃三文治,酒店房間的門沒有鎖……」這些體驗令他萌生服務青年的心意。現在,他在籌劃青年工作時也愛搞新意思,好像在出任香港青年協進會主席四年間,他用不同主題舉辦交流團,例如義教(支援教育)、籃球實戰營等,以文化及體育活動作切入點;而在交流實習的分享會上,梁先生更採用了十分破格的speed dating形式,着參加交流實習的年輕人三至四人一組,以衣食住行、工作等為題配合運用Emoji,在十分鐘內向每枱的僱主和來賓作分享,過程生動有趣,並增加了出席者的互動,以致香港和內地官員及持份者均可藉此機會聆聽參加者的心底話,從中了解哪些地方需要改進。
對梁毓偉先生而言,公職和社會服務互相影響,猶如一個循環:當他參與社會服務多了,便有機會獲政府委任公職;參與公職多了,就令他更有動力去服務社會,了解年輕人面對的種種挑戰。「青年需要甚麼?Upward mobility(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上升的流動性)、生涯規劃、多元發展、多元化出路……」政府提出未來會做好青年人「三政三業」,即「青年議政、論政、參政;學業、事業、置業」,梁先生在想如何通過非政府組織,實在地協助年輕人應對這些對他們有切身影響的問題。眼見社會上的老一輩跟年輕人的鴻溝越來越大,梁先生不禁慨歎:「哪一個年代的青年是沒有問題的?年輕人真的沒有問題。」他認為若要跟年輕人溝通,不一定要學懂年輕人的新潮事,而是兩代人也要嘗試擺脫固有想法或既有包袱,抱開放的態度,才能促進真誠的溝通。
中央政府近日公佈新措施,在內地居住並符合資格的香港居民可申請領取居住證,方便他們在內地工作和讀書。原來梁先生亦一直關注到內地讀書的香港學生,認為這項新措施一下子解決到不少問題。他認為隨着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日後可能會有更多香港學生選擇到內地升學,「如何銜接這批學生的資歷認證?他們在內地畢業後回港如何找工作?」他認為這些問題值得政府深入研究。
梁先生的時間已被繁重的工作和社會職務填滿,慶幸得到太太和家人的體諒和支持。他指跟年輕人一起做事時,要跟他們溝通,親力親為,「你不落手落腳做埋一份,你不會明白」,所需的時間一定較多,而且不能計較成效和回報。對梁先生而言,青年工作縱然辛苦,但也不失樂趣。當看見服務過的青年願意回到協會幫忙,籌備活動也好,做登記、帶位也好,梁先生便知道一切辛勞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