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镇仁博士,SBS,JP
- 香港浸会大学校董会暨咨议会主席
- 香港浸会大学基金董事局当然成员
- 大兴纺织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 首长级薪俸及服务条件常务委员会委员
- 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学院校董会成员
- 职业训练局主席(2012-2017)
- 扶贫委员会青年教育、就业和培训专责小组主席(2014-2018)
-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主席(2009-2015)
-
破产欠薪保障基金委员会主席
(2006-2012) - 香港工业总会主席(2007-2009)
- 香港工业总会名誉会长
- 香港纺织业联会名誉会长
- 香港专业及资深行政人员协会副会长
- 香港棉纺业同业公会理事
- 香港老爷车会荣誉顾问
「以往,我对浸大的印象是一所有宗教背景的高等院校;上任后,我确切感受到这里和谐的气氛,真像一个大家庭,同事、部门之间互相配合。尽管规模不大,但架构相对简单、灵活,正是浸大的优势之一。」2019年一月起出任香港浸会大学校董会暨咨议会主席的陈镇仁博士,在今期焦点人物专访中分享了他上任后的心路历程和对浸大的看法。家住九龙塘的陈主席笑道,政府向他发出委任状,或许就是看准他「住得近」之便吧!其实只要留意陈主席的言谈或在公职所投放的时间、心血,便能感受到他对教育的热诚和关切。
陈镇仁博士曾任香港工业总会主席、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主席及破产欠薪保障基金委员会主席,但原来他不只为工业界服务,早于三十年前已开始接触与教育相关的公职。最先是获政府委任为纺织及制衣业训练委员会成员,之后他一直于不同岗位为政府的人力需求及培训发展提供宝贵意见,及后更担任职业训练局主席,领导该局多年。陈主席说每次出席院校的毕业礼,看见家长见证子女踏入人生新的阶段,「都会感到很恩惠,着实让我明白到教育需要长时间的投入,而回报亦相当可观!」
陈主席上任后马不停蹄,四出与大学的友好接触,加强与各界的联系,协助大学筹募资源,推动浸大实践「策略发展计划2018-2028」。陈主席直言外界对大学存有误解:「一般市民常误以为浸大身为本地八大院校之一,每当大学要钱,政府就会提供,但实情并非如此。」以兴建大学宿舍为例,政府只提供用地和部分建筑成本,其余的建筑费用、添置内里的设施器材,全部由大学自行负责。由于浸大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未来十年有着庞大的财政需要,以支持大学推行人才100计划、加强学生海外交流学习机会等策略发展,因此陈主席十分重视大学与业界的关系:「不是贸然敲门就有人肯捐钱;若要争取外界支持,有赖企业跟大学保持长期、紧密的连系。」他认为大学需加强推广,及早让各界认识浸大的未来发展计划,增加企业与大学的协作机会。他指出大学与业界的关系互惠互利,大学可以培育优秀人才予企业,而企业亦乐意提供实习机会予大学生,让他们毕业后可更快适应工作环境。
谈及浸大目前最迫切的需要,陈主席认为大学若有额外资源,应该优先投放于「软件」,即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当年在加拿大留学,四年的大学生涯都在宿舍度过,非常愉快。我认为所有课堂以外的活动、交流或实习机会都能拓阔同学的眼界,带来莫大帮助。」他说政府要院校自行筹款承担硬件设施的开支并不公道。浸大不少学生都出身基层,为第一代大学生,因此大学辛苦筹募得来的宝贵资源理应用于学生身上;他亦很高兴见到不少企业乐于为学生提供交流实习的机会。
除了跟各行各业的企业家加强联系,陈主席认为浸大应该壮大其校友网络。他指上任后发现社会上不少成功人士都出身于浸大,这些杰出校友在不同场合都向母校提出建言,「百忙中都有挂念母校的一颗心」,反映校友们都关心母校,着紧大学的发展,实在难能可贵。他认为若每位校友都透过其自身的人脉网络支持浸大,例如介绍资深的行内专业人士参与师友计划,或是邀请朋友向师弟妹分享职场经验,甚至是愿意为毕业生撰写介绍信,又或是向合作伙伴引荐浸大毕业生,各种形式的支持都可以为母校带来很大的帮助。陈主席认为当每位校友都在其网络中推介母校,相信大学的网络必定会迅速拓展,带来的涟漪效应将是几何级数,连绵不绝。
现时社会瞬息万变,互联网及智能电话的出现都大大改变了各行各业的面貎。陈主席认为在这样的时势下,培育学生的适应能力及待人处事的态度更形重要:「我们或许能预测未来哪些工种会被淘汰,但难以预料二、三十年后社会将出现哪些新的工种。因此,培养学生的态度较知识传授更为重要,大学应该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具备终身学习的态度和不断自学的能力。」陈主席是杰出工业家,为大兴纺织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过去数十年推动本港工商业发展不遗余力,媒介亦不时访问陈主席,咨询他对本地工业发展的意见。陈主席接触了不少雇主,他们对浸大的毕业生都给予正面评价,他寄语青年人「要抵得谂,不要怕辛苦,否则会好蚀底」,因为年轻人需要积累经验,若抱有「肯讲义气」的心态,机会自会到来。而他对同学最大的期望,就是每个学生毕业后都能够找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工作,学以致用,发挥浸大人的「实干」本色。
陈主席本人就是一位「肯讲义气」的榜样,数十年来担任过的公职十只手指也数不尽。这些义务工作对社会带来贡献之余,也令他获得不少难忘经验。2009年,陈主席接任生产力促进局主席,上任只有五个多月,适逢立法会政府账目委员会根据审计署对生产力促进局发表的报告进行公开聆讯。当时审计署的报告对生产力促进局作出多项严厉批评,包括有高层涉违规享受双重房屋津贴、价值数千万元的固定资产不翼而飞等,被指管理混乱。在四小时的聆讯中,生产力促进局代表包括陈主席及一众政府官员「一齐挨轰」。然而,陈主席临危不乱,在聆讯中即场亲自修改讲稿,承认局方在管治上有粗疏之处,此举最后获不少议员和媒体赞赏。他总结这次经历,认为公营机构行事要审慎,而他担当其他公职时亦会严格监督:「我在这件事中深切体会到,只要有错误,便必须承认。」可见陈主席勇于承担的一面。
除此之外,陈主席另一难忘经历,就是职业训练局在争取多年后终于获政府拨出地皮兴建新校舍。早于十年前,陈主席跟职训局的同事已向政府提出交还旧校舍用地以换取新地皮兴建新校舍,但蕴酿多年始终不获政府重视。陈主席每次见到不同政策局的官员都会落力游说,更亲自向前任特首梁振英先生力陈理据。直至有一次,陈主席趁时任政务司司长、现任特首林郑月娥女士到新加坡访问,特意安排林太参观当地的工艺教育局,让林太了解当地的职业教育设施先进,政府投放的资源庞大,一间学院也占地十公顷。此次参观后,特区政府才改变初衷,并于2017年施政报告中公布政府会以旧地换新地的方式,拨出用地供职训局发展。正是陈主席锲而不舍的作风,才能完成这件本是不可能的任务。
以往经常就院校的资源需要与政府周旋,陈主席笑言十分明白浸大的发展需要,「会用心尽力」协助大学争取更多的资源。他坦言当初就是否接任浸大校董会主席一职费煞思量,更反问自己是「何德何能?」,但经过不少朋友的鼓励,亦考虑到此职有助培育下一代,因此毅然赴任。
陈主席公余的兴趣是收藏老爷车,一有时间就会留在车房亲自为这些心头好抹车打蜡。他曾花了三年时间为一辆三任港督座驾更换零件,以让它可以重新在路上行走;他又曾参与内地车会的巡游,由香港驾车前往长沙完成长达一千公里的行程。陈主席形容老爷车各有个性,外形设计独特;相反现代车种全计算机化,可靠度高但每种型号的款式相差不远。他笑言打理老爷车就像照顾小孩,有时会「扭扭计,走不到十公里就会停下来」;每次车会聚会遇着老爷车「闹脾气」,就是一众发烧友发挥所长的时候,能让车子重新启动就是挑战和乐趣所在。陈主席对待其公职和嗜好一样,充满热诚,「决心要做,就会费尽心思做到最好」,相信浸大同人陆续会有机会亲身感受陈主席那颗热爱教育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