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20日
陳鎮仁博士自2019年起擔任香港浸會大學校董會主席,與香港浸會大學基金緊密合作
 信興教育及慈善基金慷慨支持浸大發展,陳主席代表大學致送紀念品予捐款機構代表
 陳主席認為大學應該與業界緊密合作,圖為陳主席與基金青年企業家委員會「創業、實習及師友計劃」專責小組成員合照

陳主席上任後,致力加強大學與各界聯繫,圖為他與多名企業家晚宴共聚
陳主席與不少基金成員相識,圖為他與嚴玉麟伉儷、孫少文博士伉儷、錢校長及夫人和發展事務處總監兼香港浸會大學基金秘書長陳鄭惠蘭女士共進晚宴
陳主席喜愛古典音樂,出席今年浸大交響樂團的周年音樂會,並邀得好友尤曾家麗女士蒞臨欣賞

 
陳鎮仁博士,SBS,JP

  • 香港浸會大學校董會暨諮議會主席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董事局當然成員
  • 大興紡織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 首長級薪俸及服務條件常務委員會委員
  • 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校董會成員
  • 職業訓練局主席(2012-2017)
  • 扶貧委員會青年教育、就業和培訓專責小組主席(2014-2018)
  •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主席(2009-2015)
  • 破產欠薪保障基金委員會主席
    (2006-2012)
  • 香港工業總會主席(2007-2009)
  • 香港工業總會名譽會長
  • 香港紡織業聯會名譽會長
  •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副會長
  • 香港棉紡業同業公會理事
  • 香港老爺車會榮譽顧問

「以往,我對浸大的印象是一所有宗教背景的高等院校;上任後,我確切感受到這裏和諧的氣氛,真像一個大家庭,同事、部門之間互相配合。儘管規模不大,但架構相對簡單、靈活,正是浸大的優勢之一。」2019年一月起出任香港浸會大學校董會暨諮議會主席的陳鎮仁博士,在今期焦點人物專訪中分享了他上任後的心路歷程和對浸大的看法。家住九龍塘的陳主席笑道,政府向他發出委任狀,或許就是看準他「住得近」之便吧!其實只要留意陳主席的言談或在公職所投放的時間、心血,便能感受到他對教育的熱誠和關切。

陳鎮仁博士曾任香港工業總會主席、香港生產力促進局主席及破產欠薪保障基金委員會主席,但原來他不只為工業界服務,早於三十年前已開始接觸與教育相關的公職。最先是獲政府委任為紡織及製衣業訓練委員會成員,之後他一直於不同崗位為政府的人力需求及培訓發展提供寶貴意見,及後更擔任職業訓練局主席,領導該局多年。陳主席說每次出席院校的畢業禮,看見家長見證子女踏入人生新的階段,「都會感到很恩惠,着實讓我明白到教育需要長時間的投入,而回報亦相當可觀!」

陳主席上任後馬不停蹄,四出與大學的友好接觸,加強與各界的聯繫,協助大學籌募資源,推動浸大實踐「策略發展計劃2018-2028」。陳主席直言外界對大學存有誤解:「一般市民常誤以為浸大身為本地八大院校之一,每當大學要錢,政府就會提供,但實情並非如此。」以興建大學宿舍為例,政府只提供用地和部分建築成本,其餘的建築費用、添置內裏的設施器材,全部由大學自行負責。由於浸大目前正處於高速發展的階段,未來十年有着龐大的財政需要,以支持大學推行人才100計劃、加強學生海外交流學習機會等策略發展,因此陳主席十分重視大學與業界的關係:「不是貿然敲門就有人肯捐錢;若要爭取外界支持,有賴企業跟大學保持長期、緊密的連繫。」他認為大學需加強推廣,及早讓各界認識浸大的未來發展計劃,增加企業與大學的協作機會。他指出大學與業界的關係互惠互利,大學可以培育優秀人才予企業,而企業亦樂意提供實習機會予大學生,讓他們畢業後可更快適應工作環境。

談及浸大目前最迫切的需要,陳主席認為大學若有額外資源,應該優先投放於「軟件」,即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我當年在加拿大留學,四年的大學生涯都在宿舍度過,非常愉快。我認為所有課堂以外的活動、交流或實習機會都能拓闊同學的眼界,帶來莫大幫助。」他說政府要院校自行籌款承擔硬件設施的開支並不公道。浸大不少學生都出身基層,為第一代大學生,因此大學辛苦籌募得來的寶貴資源理應用於學生身上;他亦很高興見到不少企業樂於為學生提供交流實習的機會。

除了跟各行各業的企業家加強聯繫,陳主席認為浸大應該壯大其校友網絡。他指上任後發現社會上不少成功人士都出身於浸大,這些傑出校友在不同場合都向母校提出建言,「百忙中都有掛念母校的一顆心」,反映校友們都關心母校,着緊大學的發展,實在難能可貴。他認為若每位校友都透過其自身的人脈網絡支持浸大,例如介紹資深的行內專業人士參與師友計劃,或是邀請朋友向師弟妹分享職場經驗,甚至是願意為畢業生撰寫介紹信,又或是向合作夥伴引薦浸大畢業生,各種形式的支持都可以為母校帶來很大的幫助。陳主席認為當每位校友都在其網絡中推介母校,相信大學的網絡必定會迅速拓展,帶來的漣漪效應將是幾何級數,連綿不絕。

現時社會瞬息萬變,互聯網及智能電話的出現都大大改變了各行各業的面貎。陳主席認為在這樣的時勢下,培育學生的適應能力及待人處事的態度更形重要:「我們或許能預測未來哪些工種會被淘汰,但難以預料二、三十年後社會將出現哪些新的工種。因此,培養學生的態度較知識傳授更為重要,大學應該培養學生靈活的思維,具備終身學習的態度和不斷自學的能力。」陳主席是傑出工業家,為大興紡織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過去數十年推動本港工商業發展不遺餘力,媒介亦不時訪問陳主席,諮詢他對本地工業發展的意見。陳主席接觸了不少僱主,他們對浸大的畢業生都給予正面評價,他寄語青年人「要抵得諗,不要怕辛苦,否則會好蝕底」,因為年輕人需要積累經驗,若抱有「肯捱義氣」的心態,機會自會到來。而他對同學最大的期望,就是每個學生畢業後都能夠找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工作,學以致用,發揮浸大人的「實幹」本色。

陳主席本人就是一位「肯捱義氣」的榜樣,數十年來擔任過的公職十隻手指也數不盡。這些義務工作對社會帶來貢獻之餘,也令他獲得不少難忘經驗。2009年,陳主席接任生產力促進局主席,上任只有五個多月,適逢立法會政府帳目委員會根據審計署對生產力促進局發表的報告進行公開聆訊。當時審計署的報告對生產力促進局作出多項嚴厲批評,包括有高層涉違規享受雙重房屋津貼、價值數千萬元的固定資產不翼而飛等,被指管理混亂。在四小時的聆訊中,生產力促進局代表包括陳主席及一眾政府官員「一齊挨轟」。然而,陳主席臨危不亂,在聆訊中即場親自修改講稿,承認局方在管治上有粗疏之處,此舉最後獲不少議員和媒體讚賞。他總結這次經歷,認為公營機構行事要審慎,而他擔當其他公職時亦會嚴格監督:「我在這件事中深切體會到,只要有錯誤,便必須承認。」可見陳主席勇於承擔的一面。

除此之外,陳主席另一難忘經歷,就是職業訓練局在爭取多年後終於獲政府撥出地皮興建新校舍。早於十年前,陳主席跟職訓局的同事已向政府提出交還舊校舍用地以換取新地皮興建新校舍,但蘊釀多年始終不獲政府重視。陳主席每次見到不同政策局的官員都會落力游說,更親自向前任特首梁振英先生力陳理據。直至有一次,陳主席趁時任政務司司長、現任特首林鄭月娥女士到新加坡訪問,特意安排林太參觀當地的工藝教育局,讓林太了解當地的職業教育設施先進,政府投放的資源龐大,一間學院也佔地十公頃。此次參觀後,特區政府才改變初衷,並於2017年施政報告中公佈政府會以舊地換新地的方式,撥出用地供職訓局發展。正是陳主席鍥而不捨的作風,才能完成這件本是不可能的任務。

以往經常就院校的資源需要與政府周旋,陳主席笑言十分明白浸大的發展需要,「會用心盡力」協助大學爭取更多的資源。他坦言當初就是否接任浸大校董會主席一職費煞思量,更反問自己是「何德何能?」,但經過不少朋友的鼓勵,亦考慮到此職有助培育下一代,因此毅然赴任。

陳主席公餘的興趣是收藏老爺車,一有時間就會留在車房親自為這些心頭好抹車打蠟。他曾花了三年時間為一輛三任港督座駕更換零件,以讓它可以重新在路上行走;他又曾參與內地車會的巡遊,由香港駕車前往長沙完成長達一千公里的行程。陳主席形容老爺車各有個性,外形設計獨特;相反現代車種全電腦化,可靠度高但每種型號的款式相差不遠。他笑言打理老爺車就像照顧小孩,有時會「扭扭計,走不到十公里就會停下來」;每次車會聚會遇着老爺車「鬧脾氣」,就是一眾發燒友發揮所長的時候,能讓車子重新啟動就是挑戰和樂趣所在。陳主席對待其公職和嗜好一樣,充滿熱誠,「決心要做,就會費盡心思做到最好」,相信浸大同人陸續會有機會親身感受陳主席那顆熱愛教育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