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贵华先生
- 香港浸会大学校友会会长
- 香港浸会大学咨议会当然委员
- 香港浸会大学基金校友委员会当然委员
- 香港浸会大学基金赞助会员
- 金谷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
- 全国基督教大学同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
每一枚钱币,表面刻有其面值,背后则藏着宝贵的历史故事。毕业四十年、现担任香港浸会大学校友会会长的「浸大人」梁贵华先生,多年来保持一个嗜好,就是从世界各地搜集钱币,甚至凭发行年份了解历史。这份追本溯源的精神,也体现在他对母校的饮水思源。自2011年加入校友会后,他不单费尽心思提升会员人数,亦积极透过校友网络推行师友计划,扶掖后辈。
梁会长毕业于香港浸会学院工商管理系,其后赴美国修读工商管理硕士课程。以优异成绩毕业的他,就读香港浸会学院期间除了努力读书,亦全情投入系会活动。他于三年级时担任工商管理学会的监察委员会主席,负责筹办升学周。为此,他于一年前便开始联系海外大学索取收生数据,又透过驻港领事馆取得各地的升学信息。升学周举行时,不但展板上贴满丰富且详尽的升学信息,展览区内又摆放了各大院校的小册子,而梁会长本人更充当升学顾问响应同学的查询。与他同届的同学中,有八位到海外升学,部分更取得奖学金。梁会长亦因利乘便,申请到海外升学,并获得两间大学垂青,而他最终选择了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这次的留学机会让他发现,原来母校的学术水平足与海外大学无缝衔接:「我当时只修读了工商管理文凭课程,一般来说,要升读硕士课程必须重读或补读一些科目,但我却能直接修读硕士课程的学分,而其中一套教科书更与我在浸会所用的一样。因此我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便完成了硕士学位。庆幸成绩尚算不俗,取得奖学金,因而减轻了不少负担。」
回港后,他获一间美资银行录用,培训后被委派到汇款部担任经理,负责香港及北亚太区的汇款。「每天收巿,我们都要将亚太区分行及客户所收到的汇款传送至纽约总行。我们必须确保传送成功,否则一整天的工作便化为乌有。」身为经理的他,原本朝九晚六的工作,往往因为各地收市时间不同,加上下属需要协助,结果变成朝九晚十。尽管工时是如此的长,梁会长认为「职责所在」,理所当然。后来,他更有机会从事营销及推广的工作,并升任北亚太区主管。
事业上的成功与机遇,都必须靠自己作好准备和努力争取。梁先生甫毕业便觅得高就并获得赏识,皆因他在求学时期已争取实习机会,透过师兄介绍进入银行的会计部及汇款部工作,这些实战经验让他更有优势。他在银行界工作三十多年,任职过七间银行,更曾在多伦多及台北等地工作,主理银行区域业务的发展。他坦言,每次转职其实也有挑战,皆因跳出舒适区,转换到新环境往往需要时间适应。他向我们分享经验:「每当我在新工作上发现自己有所不足,便会去进修,学习新工作所需的知识。」他寄语年轻人要好好筹划,了解自己理想中的工作需要哪些技能,从而预早准备。
梁会长自言年青时性格比较内敛,后来工作上接触多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加上有段日子更每星期腾出三晚到当时的香港理工学院授课,对演讲逐渐变得应付自如。他认为内敛的人不代表缺乏社交能力,只要多尝试便能轻松建立人际关系。他透露自己其中一个秘诀就是多看书和外国杂志,了解国际关系、政治、历史甚至饮食时尚,而熟读报章的每周书评,也有助打开话匣子。曾与不同国籍人士共事的他,深明即使是隶属同一间公司,不同城市的分行也有着不同的文化,因此他鼓励年轻人多以不同角度看待事情,例如多利用六顶帽子的思考方法(Six thinking hats),便能更易于与人沟通,以及理解对方所思所想。
梁会长如今经常出席母校大大小小的聚会,差不多所有时间都奉献予校友会,但原来他毕业后一直鲜与母校联系,直至2009年才再次踏足校园。「毕业后三十年的一次聚会,地点在旧校饭堂,当时邀请了还未退休的张华良教授和旧生相聚。那时我才知道浸大原来已发展得那么迅速。」
之后,梁先生应校友会前会长邓永安先生邀请,于2011加入校友会,并于2017年出任会长一职。他忆述:「我刚加入校友会时只有约一千名会员,当务之急是要与团队齐心合力增加会员人数。经过大家一番努力,会员数目在18个月内上升至三千多人。」除此之外,梁会长亦透过各式各样的活动加强推广校友会,例如藉每年拍摄毕业照期间作宣传、于毕业礼设置摊位介绍校友会、推行师友计划等。梁会长解释道:「此计划对象是刚毕业及毕业三年内的同学,因为这些年青校友可能正面对求职、转工、转行、如何争取晋升等难题,透过师友计划,年长的校友可以提供意见。」师友计划于2011年启动,至今已推行八年,期间举办过形形色色与社交技巧有关的讲座,梁会长直言希望这些活动能够为校友增值,让后辈有所进益。「我希望自己现时所做的,能感染校友将来有朝一日也回母校帮忙,如此一直传承下去。」
香港浸会大学校友会在1961年成立,会员人数跨越老中青不同年代,如何吸引校友参加校友会的活动确实大有学问。梁会长分析道:「较年长的校友已退休,他们有经验有财富,既可捐资支持大学,亦可向后辈分享经验;而50至60岁的校友工作时间较弹性,因此可邀请他们主持讲座;30至50岁的,要兼顾事业和家庭,因此期望透过毕业十周年或二十年周年等纪念活动,吸引他们回来一聚;至于30岁以下的校友,他们离开大学时间较短,所以我们会尽量与他们保持联系,例如举办教授社交技巧、品酒知识的工作坊或高尔夫球练习日等活动,希望让他们有所得着。」在筹办活动方面,梁会长与校友会同人花了不少心思,涵盖保龄球、足球、讲座、午饭等不同类型,而高尔夫球和品酒活动也办得有声有色,校友会曾资助同学组队出战,团伍更曾在品酒的世界比赛取得季军及香港的比赛中夺得冠军。
除了活动,梁会长亦努力构思如何加强校友与母校的联系——毕业班礼物(Class Gift)是其中一个绝妙构思。「我有次获珠海校友会邀请出席活动,谈起政府推出配对补助金计划,即晚已有同学表示有兴趣,我便建议他们不如邀请同届同学筹集一笔捐款设立奖学金永久基金,作为送给大学的一份毕业礼物。」第一份毕业班礼物在梁会长及前会长萧泰仑校友促成下在今年三月诞生,是由珠海2018年MBA毕业生筹募的,并以MBA珠海六班命名,此外还有两至三份相类近的毕业班礼物正在洽谈之中。「除了Class Gift,也可以是定期每月小额捐献或校友树命名等,提供多些不同的捐款选择,让校友齐心回馈,日后亦因为设立了奖学金的缘故,每年都可邀请校友回校与得奬学生见面,保持联系,一举多得。」
梁会长一直以浸大人的身份自豪。他说人生在世数十载,虽然在母校度过的时光只有短短四年,却是影响深远,好像当时系主任非常重视社会责任,同学又会当义工,而学校的宗教气氛更导人向善。潜移默化下,梁会长亦时刻不忘利用自己的专长回馈母校,并期望「浸大人」这份关爱的精神,能继续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