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19日
梁會長(右)出席香港浸會大學基金十周年誌慶感恩茶聚
 校友會舉辦每月之歡樂時光聚會
 香港浸會大學MBA珠海六班成立永久基金作為畢業禮物贈予母校,是次捐款由香港浸會大學校友會前會長蕭泰崙校友及梁會長促成
 梁會長參與不同校內活動,圖為出席傑出校友獎高桌晚宴,與師弟妹分享

今年出席MBA珠海校友會年會
校友會定期舉辦講座,今年邀得香港浸會大學基金校友委員會主席王克勤先生以「如何建立職場個人品牌」為題分享
校友會舉辦的周年保齡日

 
梁貴華先生

  • 香港浸會大學校友會會長
  • 香港浸會大學諮議會當然委員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校友委員會當然委員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贊助會員
  • 金谷投資有限公司副總裁
  • 全國基督教大學同學會執行委員會委員

每一枚錢幣,表面刻有其面值,背後則藏着寶貴的歷史故事。畢業四十年、現擔任香港浸會大學校友會會長的「浸大人」梁貴華先生,多年來保持一個嗜好,就是從世界各地蒐集錢幣,甚至憑發行年份了解歷史。這份追本溯源的精神,也體現在他對母校的飲水思源。自2011年加入校友會後,他不單費盡心思提升會員人數,亦積極透過校友網絡推行師友計劃,扶掖後輩。

梁會長畢業於香港浸會學院工商管理系,其後赴美國修讀工商管理碩士課程。以優異成績畢業的他,就讀香港浸會學院期間除了努力讀書,亦全情投入系會活動。他於三年級時擔任工商管理學會的監察委員會主席,負責籌辦升學周。為此,他於一年前便開始聯繫海外大學索取收生資料,又透過駐港領事館取得各地的升學資訊。升學周舉行時,不但展板上貼滿豐富且詳盡的升學資訊,展覽區內又擺放了各大院校的小冊子,而梁會長本人更充當升學顧問回應同學的查詢。與他同屆的同學中,有八位到海外升學,部分更取得獎學金。梁會長亦因利乘便,申請到海外升學,並獲得兩間大學垂青,而他最終選擇了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這次的留學機會讓他發現,原來母校的學術水平足與海外大學無縫銜接:「我當時只修讀了工商管理文憑課程,一般來說,要升讀碩士課程必須重讀或補讀一些科目,但我卻能直接修讀碩士課程的學分,而其中一套教科書更與我在浸會所用的一樣。因此我只用了一年半的時間,便完成了碩士學位。慶幸成績尚算不俗,取得獎學金,因而減輕了不少負擔。」

回港後,他獲一間美資銀行錄用,培訓後被委派到匯款部擔任經理,負責香港及北亞太區的匯款。「每天收巿,我們都要將亞太區分行及客户所收到的匯款傳送至紐約總行。我們必須確保傳送成功,否則一整天的工作便化為烏有。」身為經理的他,原本朝九晚六的工作,往往因為各地收市時間不同,加上下屬需要協助,結果變成朝九晚十。儘管工時是如此的長,梁會長認為「職責所在」,理所當然。後來,他更有機會從事營銷及推廣的工作,並升任北亞太區主管。

事業上的成功與機遇,都必須靠自己作好準備和努力爭取。梁先生甫畢業便覓得高就並獲得賞識,皆因他在求學時期已爭取實習機會,透過師兄介紹進入銀行的會計部及匯款部工作,這些實戰經驗讓他更有優勢。他在銀行界工作三十多年,任職過七間銀行,更曾在多倫多及台北等地工作,主理銀行區域業務的發展。他坦言,每次轉職其實也有挑戰,皆因跳出舒適區,轉換到新環境往往需要時間適應。他向我們分享經驗:「每當我在新工作上發現自己有所不足,便會去進修,學習新工作所需的知識。」他寄語年輕人要好好籌劃,了解自己理想中的工作需要哪些技能,從而預早準備。

梁會長自言年青時性格比較內斂,後來工作上接觸多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加上有段日子更每星期騰出三晚到當時的香港理工學院授課,對演講逐漸變得應付自如。他認為內斂的人不代表缺乏社交能力,只要多嘗試便能輕鬆建立人際關係。他透露自己其中一個秘訣就是多看書和外國雜誌,了解國際關係、政治、歷史甚至飲食時尚,而熟讀報章的每周書評,也有助打開話匣子。曾與不同國籍人士共事的他,深明即使是隸屬同一間公司,不同城市的分行也有着不同的文化,因此他鼓勵年輕人多以不同角度看待事情,例如多利用六頂帽子的思考方法(Six thinking hats),便能更易於與人溝通,以及理解對方所思所想。

梁會長如今經常出席母校大大小小的聚會,差不多所有時間都奉獻予校友會,但原來他畢業後一直鮮與母校聯繫,直至2009年才再次踏足校園。「畢業後三十年的一次聚會,地點在舊校飯堂,當時邀請了還未退休的張華良教授和舊生相聚。那時我才知道浸大原來已發展得那麼迅速。」

之後,梁先生應校友會前會長鄧永安先生邀請,於2011加入校友會,並於2017年出任會長一職。他憶述:「我剛加入校友會時只有約一千名會員,當務之急是要與團隊齊心合力增加會員人數。經過大家一番努力,會員數目在18個月內上升至三千多人。」除此之外,梁會長亦透過各式各樣的活動加強推廣校友會,例如藉每年拍攝畢業照期間作宣傳、於畢業禮設置攤位介紹校友會、推行師友計劃等。梁會長解釋道:「此計劃對象是剛畢業及畢業三年内的同學,因為這些年青校友可能正面對求職、轉工、轉行、如何爭取晉升等難題,透過師友計劃,年長的校友可以提供意見。」師友計劃於2011年啟動,至今已推行八年,期間舉辦過形形色色與社交技巧有關的講座,梁會長直言希望這些活動能夠為校友增值,讓後輩有所進益。「我希望自己現時所做的,能感染校友將來有朝一日也回母校幫忙,如此一直傳承下去。」

香港浸會大學校友會在1961年成立,會員人數跨越老中青不同年代,如何吸引校友參加校友會的活動確實大有學問。梁會長分析道:「較年長的校友已退休,他們有經驗有財富,既可捐資支持大學,亦可向後輩分享經驗;而50至60歲的校友工作時間較彈性,因此可邀請他們主持講座;30至50歲的,要兼顧事業和家庭,因此期望透過畢業十周年或二十年周年等紀念活動,吸引他們回來一聚;至於30歲以下的校友,他們離開大學時間較短,所以我們會盡量與他們保持聯繫,例如舉辦教授社交技巧、品酒知識的工作坊或高爾夫球練習日等活動,希望讓他們有所得着。」在籌辦活動方面,梁會長與校友會同人花了不少心思,涵蓋保齡球、足球、講座、午飯等不同類型,而高爾夫球和品酒活動也辦得有聲有色,校友會曾資助同學組隊出戰,團伍更曾在品酒的世界比賽取得季軍及香港的比賽中奪得冠軍。

除了活動,梁會長亦努力構思如何加強校友與母校的聯繫——畢業班禮物(Class Gift)是其中一個絕妙構思。「我有次獲珠海校友會邀請出席活動,談起政府推出配對補助金計劃,即晚已有同學表示有興趣,我便建議他們不如邀請同屆同學籌集一筆捐款設立獎學金永久基金,作為送給大學的一份畢業禮物。」第一份畢業班禮物在梁會長及前會長蕭泰崙校友促成下在今年三月誕生,是由珠海2018年MBA畢業生籌募的,並以MBA珠海六班命名,此外還有兩至三份相類近的畢業班禮物正在洽談之中。「除了Class Gift,也可以是定期每月小額捐獻或校友樹命名等,提供多些不同的捐款選擇,讓校友齊心回饋,日後亦因為設立了獎學金的緣故,每年都可邀請校友回校與得奬學生見面,保持聯繫,一舉多得。」

梁會長一直以浸大人的身份自豪。他說人生在世數十載,雖然在母校度過的時光只有短短四年,卻是影響深遠,好像當時系主任非常重視社會責任,同學又會當義工,而學校的宗教氣氛更導人向善。潛移默化下,梁會長亦時刻不忘利用自己的專長回饋母校,並期望「浸大人」這份關愛的精神,能繼續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