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1月13日
周翊祥先生(左二)出席香港浸会大学基金2022年晚宴,与多位浸大代表合照

周先生(前排右一)为香港浸会大学基金青年企业家委员会委员之一,于2021年参观浸大校园,了解大学最新发展
周先生(右一)于2017年偕同父亲周德丰先生出席浸大的公开讲座

周先生(右二)2018年带同家人参与浸大的奖助学金捐赠者答谢茶会
周先生以港交所上市委员会委员身份获邀出席公司上市仪式
有「庙街神父」之称的天主教胡颂恒神父John Wotherspoon是周先生非常欣赏的人,胡神父来自澳洲,长期服务油麻地区的露宿者和边缘人士,周先生与朋友一起为胡神父庆祝生日

胡神父创立慈善机构MercyHK,周先生与朋友一起支持这间位于庙街的环保零售店
探讨基金投资的书《股坛炼金师》曾访问周先生


周翊祥先生

  • Allway Bright Group投资董事
  • 义平有限公司董事
  • 香港浸会大学基金青年企业家委员会委员
  • 慈恩基金会有限公司董事
  • 香港交易所上市委员会委员(2013-2017)
  • 香港城市大学工商业领袖协会指导委员会成员

近年有不少潮语形容年青人的消费模式,例如「月光族」指有钱就每月花光的一群,更甚的是「星光族」或「日光族」,出粮一星期或一日已把人工花光的人。今期的焦点人物是一位年青有为的资产管理专家──Allway Bright Group投资董事周翊祥先生Eric,他有感社会上充斥不少理财歪风,因而致力推动理财教育。他留意到近期不少惨剧,例如年届90岁的婆婆不慎理财而投资亏蚀了40万元,最后自寻短见,因此,他认为理财不单是年青至长者都要认识,更是一辈子都需要学习的事情。在他的眼中,「一世人也用得着的知识除了急救,还有理财。」

正确理财观念    要从教育入手
疫情下,不论电视、电台、网络,抑或社交平台,铺天盖地的还有借贷广告。「借钱梗要还,咪俾钱中介」这句贴心的忠告,Eric认为背后反映一个荒谬的观念,「有人误以为借钱不需要还,因而政府要作出忠告;现在的广告更会叫人借钱去购物、旅行甚至装修。」他指年青人债务问题较以往严重,部份原因归咎于金融产品推波助澜所导致,不是有需求才有供应,而是供应助长需求。「七、八十年代,借钱要去到『滥借』的程度是很困难,但现在借钱却极为方便。」然而,香港是一个自由社会,难以压抑商业活动,要改善此问题,唯一的出路就是从教育入手。「消费和投资是两个不同的观念,不能混为一谈,投资期望有回报,收益若能抵销成本才是好的投资,但借钱纯粹用作消费的话,就注定失败。」Eric不单期望大学可推广理财教育,更希望早于中学便有课堂教导理财的观念。

觉悟自省    找寻工作新意义
Eric开始参与公职或社会事务,其实亦跟其专业有关。Eric读经济及金融出身,大学毕业后在澳洲统计局工作,二千年初加入惠理集团出任分析员,其后晋升为惠理集团有限公司投资董事以及Value Partners Hedge Fund董事基金经理。Eric 从事基金经理的15年间屡获殊荣,于2010年Thomson Reuters Extel 亚太区调查中,获选为买方一般股票或策略个人基金经理第二位,及连续两年亚洲区首三名最杰出买方个人基金经理;在 2009 年的 Thomson Reuters Extel 亚太区调查于个人买方表现调查中名列第一名,其管理的基金表现亦有数年排名于亚洲区首五位。这一位「亚洲第一」,当时紧贴亚洲以至美洲股票及基金市场,每天工作16小时是平常不过的事。而一本本地探讨基金投资及操盘策略的入门书籍,亦曾专程访问Eric,以「非一般价值投资信徒」来形容他。

别误会Eric工作的动力来自钱,恰恰相反,「当时每天眼中看的数字不是钱而是分数,通宵达旦去分析形势,就像『捉棋』比赛中想争胜。我就像一个运动员,但项目换成是金融市场,为求达到更佳的表现,有一种『追求极致』的精神。」不过,他坦言其后回想,虽然每当「跑赢」都会有成功感,但同时亦觉空虚。「当时管理的基金表现,有非常可观的增长,客户中非富则贵,即使我花尽心思帮他们投资获利,但对部份人来说,我只是协助他们在已有雄厚的财富上再添多少,只是锦上添花,令我觉悟要寻找对社会更有帮助、更有意义的事。」

担任公职    贡献所长
为了替客户选购最有利的投资,Eric因此会抽丝剥茧研究不同公司的实力和发展潜力。他笑言自己经常「时运低」,看报告、年报容易察觉到一些公司怀疑是「老千股」,即非以股东利益为原则,以财技集资为导向,只对大股东有利的股票,「我见到这类公司,不少散户的钱由值钱跌价变成墙纸,心里不是味儿,看不过眼但又没能做甚么,只能提醒客户不要沾手。」2013年,Eric终于有机会更好发挥他分析独到的专长,他获香港联合交易所委任成为上市委员会委员,是当时此委员会最年轻的委员,有份对上市申请作出审批决策。「当时我除了基金经理繁重的职务外,还有这份公职,工作虽然辛苦但有意义,因为每一间公司申请审批时,都有数百页的文件要细阅。」他指未必每一次怀疑有问题的公司,都会拒绝批出上市的申请,但透过各委员的努力,有时可以促使申请上司的公司透过招股书,披露更多资料,增强透明度,交代投资此股票的风险,好让投资者认真考虑。

Eric自始之后,继续担任不同公职,当中包括香港浸会大学基金青年企业家委员会委员,协助大学就创业、实习及师友计划等提供意见。他赞扬浸大的教育网络强大,除了大学,亦有中小学及幼儿园,与社区有紧密联系。而浸大近年亦以自身的专长,例如传理学院及中医药学院,与其他机构伙伴合作,做得好成功;他建议浸大继续扩大校友网络,连结校友与学生分享经验,回馈母校。Eric与家人除了在本地院校慷慨捐资成立奖学金外,他亦特别珍惜与大学生交流的机会。

从大量阅读中受益
Eric以自身的经验与年青人分享,他指年少时自己如一般年青人,不太了解自己,因此大学年代选择较通用的学科。之后,他阅读人物传记时,受美国著名投资人巴菲特的影响,才发现自己喜爱研究投资。「巴菲特是一个内向、不善沟通交际的人,但在钻研企业年报及投资分析获得成功。我正正齐集他的弱点,阅读人物传记让我认识他人的经历,了解如何找出路及避免错误。」他指经常有学生说想投身金融行业,但大家应该思考,想清楚是为了钱,还是真的对金融有热诚才入行。Eric从与大学生接触,发现多了学生有情绪困扰,他认为原因之一是学生对自身认识不深,「不少大学生因为不了解自己,而选择一科自己认识不深,但抱着父母期望而去读书,两、三年后才发现自己并不喜欢,浪费了资源、时间,亦酿成不少家庭问题。所以我认为问题应尽早于中学时期解决。」因此,Eric 不时抽空,担任母校中小学师弟妹的教练,协助他们更深入认识自己。他建议年青人可以多尝试一些自我能力分析或性格分析的测验,从而了解自己。

快乐源于不比较
访问期间Eric还谈起一句令其终身受用的名言,「一个人有多快乐,并非他拥有得多,而是他比较得少」这句话出自Eric父亲已故的周德丰先生。周先生为眼镜业的老行尊及慈善家,亦是香港浸会大学基金荣誉主席,早年慷慨捐资予浸大成立本地生助学金。Eric如父亲一样生活简朴,但又时常感恩,关顾下一代的需要。Eric指父母一代均生活艰苦,「为何上一辈好像开心一点?」,他认为现今的年青人时常生活在比较中,互联网将最有钱人的生活带到去所有人的眼睛中,青少年每日透过社交媒体,看到别人的豪华生活,即使是生活无忧的青年,都不禁会去比较。Eric的快乐泉源很简单,就是记下开心的事情,他说:「开心对我来说是一点一点储起来。」他会把欣赏喜剧的笑点记下,待日后可以翻看回味,而且他十分欣赏运动员的精神,希望自己未来每天亦持续进步,「每日一个微少的进步,累积起来,将有不少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