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January 2023
周翊祥先生(左二)出席香港浸會大學基金2022年晚宴,與多位浸大代表合照

周先生(前排右一)為香港浸會大學基金青年企業家委員會委員之一,於2021年參觀浸大校園,了解大學最新發展
周先生(右一)於2017年偕同父親周德豐先生出席浸大的公開講座

周先生(右二)2018年帶同家人參與浸大的獎助學金捐贈者答謝茶會
周先生以港交所上市委員會委員身份獲邀出席公司上市儀式
有「廟街神父」之稱的天主教胡頌恆神父John Wotherspoon是周先生非常欣賞的人,胡神父來自澳洲,長期服務油麻地區的露宿者和邊緣人士,周先生與朋友一起爲胡神父慶祝生日

胡神父創立慈善機構MercyHK,周先生與朋友一起支持這間位於廟街的環保零售店
探討基金投資的書《股壇煉金師》曾訪問周先生


周翊祥先生

  • Allway Bright Group投資董事
  • 義平有限公司董事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青年企業家委員會委員
  • 慈恩基金會有限公司董事
  • 香港交易所上市委員會委員(2013-2017)
  • 香港城市大學工商業領袖協會指導委員會成員

近年有不少潮語形容年青人的消費模式,例如「月光族」指有錢就每月花光的一群,更甚的是「星光族」或「日光族」,出糧一星期或一日已把人工花光的人。今期的焦點人物是一位年青有為的資產管理專家──Allway Bright Group投資董事周翊祥先生Eric,他有感社會上充斥不少理財歪風,因而致力推動理財教育。他留意到近期不少慘劇,例如年屆90歲的婆婆不慎理財而投資虧蝕了40萬元,最後自尋短見,因此,他認為理財不單是年青至長者都要認識,更是一輩子都需要學習的事情。在他的眼中,「一世人也用得著的知識除了急救,還有理財。」

正確理財觀念    要從教育入手
疫情下,不論電視、電台、網絡,抑或社交平台,鋪天蓋地的還有借貸廣告。「借錢梗要還,咪俾錢中介」這句貼心的忠告,Eric認為背後反映一個荒謬的觀念,「有人誤以為借錢不需要還,因而政府要作出忠告;現在的廣告更會叫人借錢去購物、旅行甚至裝修。」他指年青人債務問題較以往嚴重,部份原因歸咎於金融產品推波助瀾所導致,不是有需求才有供應,而是供應助長需求。「七、八十年代,借錢要去到『濫借』的程度是很困難,但現在借錢卻極為方便。」然而,香港是一個自由社會,難以壓抑商業活動,要改善此問題,唯一的出路就是從教育入手。「消費和投資是兩個不同的觀念,不能混為一談,投資期望有回報,收益若能抵銷成本才是好的投資,但借錢純粹用作消費的話,就注定失敗。」Eric不單期望大學可推廣理財教育,更希望早於中學便有課堂教導理財的觀念。

覺悟自省    找尋工作新意義
Eric開始參與公職或社會事務,其實亦跟其專業有關。Eric讀經濟及金融出身,大學畢業後在澳洲統計局工作,二千年初加入惠理集團出任分析員,其後晉升為惠理集團有限公司投資董事以及Value Partners Hedge Fund董事基金經理。Eric 從事基金經理的15年間屢獲殊榮,於2010年Thomson Reuters Extel 亞太區調查中,獲選為買方一般股票或策略個人基金經理第二位,及連續兩年亞洲區首三名最傑出買方個人基金經理;在 2009 年的 Thomson Reuters Extel 亞太區調查於個人買方表現調查中名列第一名,其管理的基金表現亦有數年排名於亞洲區首五位。這一位「亞洲第一」,當時緊貼亞洲以至美洲股票及基金市場,每天工作16小時是平常不過的事。而一本本地探討基金投資及操盤策略的入門書籍,亦曾專程訪問Eric,以「非一般價值投資信徒」來形容他。

別誤會Eric工作的動力來自錢,恰恰相反,「當時每天眼中看的數字不是錢而是分數,通宵達旦去分析形勢,就像『捉棋』比賽中想爭勝。我就像一個運動員,但項目換成是金融市場,為求達到更佳的表現,有一種『追求極致』的精神。」不過,他坦言其後回想,雖然每當「跑贏」都會有成功感,但同時亦覺空虛。「當時管理的基金表現,有非常可觀的增長,客戶中非富則貴,即使我花盡心思幫他們投資獲利,但對部份人來說,我只是協助他們在已有雄厚的財富上再添多少,只是錦上添花,令我覺悟要尋找對社會更有幫助、更有意義的事。」

擔任公職    貢獻所長
為了替客戶選購最有利的投資,Eric因此會抽絲剝繭研究不同公司的實力和發展潛力。他笑言自己經常「時運低」,看報告、年報容易察覺到一些公司懷疑是「老千股」,即非以股東利益為原則,以財技集資為導向,只對大股東有利的股票,「我見到這類公司,不少散戶的錢由值錢跌價變成牆紙,心裡不是味兒,看不過眼但又沒能做甚麼,只能提醒客戶不要沾手。」2013年,Eric終於有機會更好發揮他分析獨到的專長,他獲香港聯合交易所委任成為上市委員會委員,是當時此委員會最年輕的委員,有份對上市申請作出審批決策。「當時我除了基金經理繁重的職務外,還有這份公職,工作雖然辛苦但有意義,因為每一間公司申請審批時,都有數百頁的文件要細閱。」他指未必每一次懷疑有問題的公司,都會拒絕批出上市的申請,但透過各委員的努力,有時可以促使申請上司的公司透過招股書,披露更多資料,增強透明度,交代投資此股票的風險,好讓投資者認真考慮。

Eric自始之後,繼續擔任不同公職,當中包括香港浸會大學基金青年企業家委員會委員,協助大學就創業、實習及師友計劃等提供意見。他讚揚浸大的教育網絡強大,除了大學,亦有中小學及幼稚園,與社區有緊密聯繫。而浸大近年亦以自身的專長,例如傳理學院及中醫藥學院,與其他機構伙伴合作,做得好成功;他建議浸大繼續擴大校友網絡,連結校友與學生分享經驗,回饋母校。Eric與家人除了在本地院校慷慨捐資成立獎學金外,他亦特別珍惜與大學生交流的機會。

從大量閱讀中受益
Eric以自身的經驗與年青人分享,他指年少時自己如一般年青人,不太了解自己,因此大學年代選擇較通用的學科。之後,他閱讀人物傳記時,受美國著名投資人巴菲特的影響,才發現自己喜愛研究投資。「巴菲特是一個內向、不善溝通交際的人,但在鑽研企業年報及投資分析獲得成功。我正正齊集他的弱點,閱讀人物傳記讓我認識他人的經歷,了解如何找出路及避免錯誤。」他指經常有學生說想投身金融行業,但大家應該思考,想清楚是為了錢,還是真的對金融有熱誠才入行。Eric從與大學生接觸,發現多了學生有情緒困擾,他認為原因之一是學生對自身認識不深,「不少大學生因為不了解自己,而選擇一科自己認識不深,但抱著父母期望而去讀書,兩、三年後才發現自己並不喜歡,浪費了資源、時間,亦釀成不少家庭問題。所以我認為問題應盡早於中學時期解決。」因此,Eric 不時抽空,擔任母校中小學師弟妹的教練,協助他們更深入認識自己。他建議年青人可以多嘗試一些自我能力分析或性格分析的測驗,從而了解自己。

快樂源於不比較
訪問期間Eric還談起一句令其終身受用的名言,「一個人有多快樂,並非他擁有得多,而是他比較得少」這句話出自Eric父親已故的周德豐先生。周先生為眼鏡業的老行尊及慈善家,亦是香港浸會大學基金榮譽主席,早年慷慨捐資予浸大成立本地生助學金。Eric如父親一樣生活簡樸,但又時常感恩,關顧下一代的需要。Eric指父母一代均生活艱苦,「為何上一輩好像開心一點?」,他認為現今的年青人時常生活在比較中,互聯網將最有錢人的生活帶到去所有人的眼睛中,青少年每日透過社交媒體,看到別人的豪華生活,即使是生活無憂的青年,都不禁會去比較。Eric的快樂泉源很簡單,就是記下開心的事情,他說:「開心對我來說是一點一點儲起來。」他會把欣賞喜劇的笑點記下,待日後可以翻看回味,而且他十分欣賞運動員的精神,希望自己未來每天亦持續進步,「每日一個微少的進步,累積起來,將有不少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