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June 2021
鄧教授獲頒香港浸會大學基金榮譽副主席證書

鄧教授與太太在浸大成立「同行獎學金」,每年獎勵兩名在促進共融方面作出貢獻的本科生

鄧教授(後排左一)出席校牧處舉辦的畢業禮讚,向畢業生送上祝福

鄧教授於2018年獲頒30年長期服務獎
浸大於2017年推出本港大學首個「南亞及東南亞少數族裔傑出學生入學獎學金」,鄧教授與學生及同事一同會見傳媒
浸大學生事務處在2018-19年度的「無障礙網頁嘉許計劃」中,共有十個網站獲頒金獎殊榮,鄧教授(右二)與同事代表浸大接受獎項
鄧教授感恩有一群好同事,他指同事們對工作熱誠,樂於付出,關懷學生

 
鄧裕南教授

  • 香港浸會大學學生輔導長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榮譽副主席
  • 香港浸會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財務及決策學系教授
  • 曾任香港浸會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財務及決策學系系主任
  • 曾任香港浸會大學基督徒事工委員會主席
  • 曾任香港浸會大學教職員團契團長

「33」這個數字對今期的焦點人物──香港浸會大學學生輔導長鄧裕南教授來說,有特別的意義。身為基督徒的鄧教授曾在校園分享耶穌在世度過了三十三年的人生,成就了救贖的意義;而鄧教授本人在浸大任職的時間剛巧也是三十三年,在不同崗位上盡心盡責地作育英才。今年八月他將正式退休了,究竟他如何看待自己在浸大的工作? 

「謙卑順服」這句話,鄧教授在訪問中屢次提及,不是指順服上級,而是順服上帝。鄧教授直言這是「一生之久」的功課,因為種種經歷中,都讓他發現天父滿有恩典,超越其所想所求。在加入浸會學院(浸大之前身)之前,鄧教授在城大的前身城市理工學院工作,原本準備買機票到英國全職修讀博士課程,為日後在學術界發展鋪路。後來有在浸大工作的弟兄跟他說浸會有一個不錯的職位,着他申請,考慮到浸大有基督教背景,鄧教授覺得一試無妨,結果成功獲得取錄。由於覓得新工作,修讀博士課程便要更改安排, 重新尋找改以遙距方式進行,最奇妙的是鄧教授「未上工已找到論文師傅」!原來在上任前有一位來自英國的大學財務學教授到訪浸大,當時的系主任邀請鄧教授一同出席,鄧教授趁機邀請這位教授成為他的博士論文導師。「於是到浸大工作,不單免除了到外地修讀博士課程要負擔生活費及學費的憂慮,又讓我能夠進修心儀的財務學!」鄧教授認為這是上帝給他最美善的安排。

時光荏苒。浸大由昔日的書院正名為大學,鄧教授亦由最初的財務及決策學系講師晉升至教授、系主任,繼而在2015 年擔任學生輔導長一職,一直忠於其召命獻身教育工作,工作性質亦由教學及研究,轉為領導學生事務。過去數年,鄧教授要面對的挑戰着實不少,由校園內各項學生關心的議題、爭議,以至兩年前反修例運動帶來的洪流,他也是肩負處理衝突的其中一員。鄧教授感恩學生事務處有一群熱心的同事,樂意為學生付出,熱心幫助同學面對各樣處境。鄧教授指2019年掀起的社會運動,對香港人及大學的衝擊前所未有,亦令社會的撕裂無以復加。即便如此,當時大學管理層親自與同學會面,大家「閂埋門還是有偈傾」。在過程中,雖然同學有衝動的反應和情緒,但他亦指看見「同學需要關心和支持」。他認為追求公義也要奉公守法,「沒有無止境的自由,而不需負責任;追求自由的同時,亦有責任要承擔,不能抱着My freedom is your responsibility的心態。」他打了一個比喻:「無理由在齋舖要求食肉。」

今年是浸大成立六十五周年,大學發展將會邁向新的一頁,致力提升教與學,結合科技和創意,追求更多跨學科的研究。世界瞬息萬變,但鄧教授相信「態度決定一切」,有一些做人的原則,如刻苦耐勞、互相尊重、關愛他人等,同學要時刻秉持。作為一所具有基督教教育背景的高等學府,鄧教授認為浸大肩負着品格培育的獨特使命:「不少院校都談全人教育,但其實培育學生,不單是學術和技能,更需要在其成長過程中,與他們同行。」他指在教學的過程中,試過跟學生傳福音:「部分可能會反感,不願意聽,但過了一段時日,會有個別學生跑來專程告訴我他信了主!」

鄧教授認為「知識改變命運,福音改變生命」,希望浸大能秉持「篤信力行」的校訓,繼續傳承基督教教育的精神。「我知道浸大有很多持份者,要平衡各方利益,殊不容易,但不論將來怎樣發展,也要堅守浸大的核心價值。」他特別提到校牧處:「環顧八大高等院校,除中大崇基書院外,就只有浸大設有校牧處。」然而,校牧處不獲教資會資助,經費長年短缺,只能依靠捐款支持日常的事工,他期望校牧處未來有更多財政資源支持,發揮更大的作用。

鄧教授除了一直捐款支持校牧處的工作,他本人亦體恤浸大學生的需要,早前和太太捐資港幣二十五萬元,用以設立「同行獎學金」(Enoch Gratitude Scholarship)。以諾(Enoch)是聖經人物,最廣為人知的事蹟是與神同行三百年。獎學金的宗旨既承傳了基督教傳統,同時也體現了浸大人的關愛基因,主要頒發給在促進共融方面有貢獻的本科生,例如是協助和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同學。「我不是鼓勵學生為拿獎學金才幫助人,而是樂於助人的學生本來就有很多,他們理應得到肯定。」

鄧教授的另一項貢獻,是在2017年協助落實香港高等教育界首個「南亞及東南亞少數族裔傑出學生入學獎學金」,以鼓勵傑出的少數族裔學生在港升讀大學。鄧教授指出,南亞裔學生升讀大學的比率一向偏低,原因並非單單是成績不達標這麼簡單。「有家庭因為文化差異,不想孩子繼續升學,尤其是女兒,即使她們有機會升讀大學,也要遵從父母的要求,在放學後盡快回家,結果無緣參加課外活動。」鄧教授希望這個獎學金能免除南亞裔學生的後顧之憂,讓他們從此可以專心求學;而學生多元化亦有助推動校園國際化,對實現種族共融大有裨益。除此之外,如最近設立的「第一代大學生基金」、「學生種子基金」等,也令許多學生受惠,並得到社會各界給予鼎力支持。鄧教授沒有邀功:「這些創新項目大多是同事一起討論的成果,也有些是大學本身的政策,我只負責執行。」鄧教授亦感謝各捐款人支持「學生種子基金」,他指在疫情下,有學生的家庭因收入大減而出現財政困難,這些適時的援助便能協助受影響的同學度過難關。

回顧鄧教授在浸大的歲月,挑戰固然多不勝數,但難忘的回憶也有不少。「2003年沙士襲港,感染及死亡人數不斷攀升,很多外國交流生被父母催促回國,他們臨走前,不忘找我表達謝意,我很欣賞他們懂得感恩。」又例如2008年,浸大學生在美國奪得CFA協會主辦的全球投資分析比賽總冠軍,傳為一時佳話。鄧教授當年正是財務及決策學系系主任,最感自豪:「那一次真是過五關斬六將,學生先後贏得香港及亞洲區的冠軍,最後與全球多間著名學府的學生較量,獲勝後更得以到紐約納斯達克交易所敲鐘。」鄧教授特別感謝黃雅忠校友,他在2006年向大學獻計成立全港首個由學生營運的投資學會,並與尚達人校友等合共捐資港幣九十萬元,讓學生可以用真金白銀投資股票。「學生在投資前,要寫report做研究,重點不是短期的獲利,而是累積實戰經驗,學會分析及謹慎投資,為日後投身商界做好準備。」

訪問到了尾聲,鄧教授被問到有哪些聖經金句陪伴他度過各項挑戰,他指他很喜歡《腓立比書》四章6至7節:「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着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鄧教授本人是財務學的學者,他最希望學生掌握「回報風險」的概念,他笑言若在市場上找到「低風險、高回報」的,通常是騙案居多,唯一「無風險而高回報」的,只有「投資天上的基業」,正如聖經所說:「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馬太福音六章33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