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November 2024
謝虹牧師接受香港浸會大學基金證書

校牧處每年舉行畢業禮讚,恭賀畢業生完成學業,圖為主禮團成員

浸大秉承基督教的理念,校園內的重要場合都有基督教的傳統,圖為校牧主持畢業禮

謝牧師去年到台灣出席會議,與亞洲多所基督教大學的代表交流

校慶日感恩崇拜由校牧處舉辦,每年藉此機會向師生分享感恩信息,本年度邀得呂元祥博士主講

大學浸信會與浸大校牧處緊密合作,圖為於2019年大學浸信會慷慨捐款支持校牧處開辦康樂中心服務,讓學生有一個交流的空間
謝牧師與一眾校牧處同工,致力牧養大學社群

謝牧師希望校牧處能與同學一起在真理中生活與成長

謝虹牧師

  • 香港浸會大學校牧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榮譽副主席
  • 基督教角聲佈道團前任副總幹事
  • 香港浸會大學持續進修學院前任拓展總監

(Chinese version only)
「大學生留在校園的時間只有匆匆三數年,在這段追求學問的階段,不少年青人也會思考人生的問題、求問生命的意義,若果在踏進社會前的關鍵時期,學生能夠明白接受福音,生命蒙恩得改變,這將是影響一生的事情。」香港浸會大學校牧謝虹牧師道出校牧處使命的任重道遠,他指校牧處的工作有賴不少捐款人及校友的支持,而捐款人都希望浸大的同學能透過校牧處的事工,在個人及靈命方面得到造就,成為一群關懷社會的領袖。

對浸大有深厚的感情
謝牧師在2019年起領導校牧處,但其實早於80年代,他已加入浸會這個大家庭,曾任職持續教育學院11年,負責課程發展,直至1994年,見證浸會學院升格為大學後,他回應上帝的呼召決定全職事奉,並負笈美國修讀神學,並在一間基督教機構工作,服侍華人社區新移民家庭。離開香港25年後,上帝帶領他六年前再次回到浸大工作,擔當起牧養大學社群的角色。他喜見浸大迅速發展,「校園大了,設施先進,學生多了,教職員亦增加了;由一家私立的基督教大學變成在國際高等教育和學術上有着顯著成就的高等學府,更不斷屢創新高,實在令人鼓舞。」

生命教育的意義
不過,謝牧師祈盼大學同人在追求學術卓越的同時,對探求真理、認知生命、培養品格賦予同樣的重視。他留意到浸大不論學生或是教職員經常提起的就是「好忙!」。謝牧師引用聖經《馬太福音》的經文提醒:「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人還能拿甚麼換生命呢?」他又說:「現代社會經常以財富與物質豐裕作為衡量成功的指標,加上現在資訊泛濫,網絡上容易充斥着虛假的訊息、似是而非的觀念,年青人長期處身於這種衝擊下,若沒有正確的人生價值與道德觀支持,站立得穩,便會容易誤入歧途。」另一方面,謝牧師亦認為社會富裕,年青人普遍不乏物質,較少面對人生艱苦,心靈反而較為脆弱,一旦遇到挫折,容易情緒受困,迷失方向,因此,他認為這一代的年青人很值得大家多加關愛。

在浸大六年的牧養服事中,謝牧師憶起兩個較深刻的片段。他憶述某天在校園內,一位同學從後趨前問他說:「你是校牧嗎?」原來這位新生說他好迷茫,「浸大原非他的首選,只是成績跟期望有落差才勉強進來,他不知道應否繼續留在這裡讀書,還是重考公開試?」謝牧師與他交談及鼓勵他,然後邀請他參加學生團契。經過一段時間,這位同學終於找到自己的方向,積極投入浸大生活,不單成績進步,畢業後更當上了中學老師,「這位同學感恩畢業後有好的發展前景、有好的待遇,他分享說日後有機會考慮修讀神學。」

另一件事則關乎一位老師。在一次活動上,一位教授主動跟謝牧師攀談,「問及如何可以信主?」原來該名教授原是無神論者,簡短分享信主的意義後,謝牧師聯絡教會牧師,為這位教授介紹了教會。這兩件事看來有一個共通點,就是當事人都主動尋求協助,可見校牧處平常默默耕耘做了大量的工作,令師生留下了印象。其實校牧處每年定期舉辦篤信力行講座、基督教周、午間崇拜、團契聚會,還有音樂事工、輔導、外展服務社區及舉辦宣教及文化交流團等的事工。謝牧師表示校牧處同樣與時並進,同工會透過社交平台與大學社群聯繫,更拍攝不同短片,包括原創音樂神學教育、學生活動及介紹校內基督教藝術裝置等。

奉獻成為更多人的祝福
校牧處每年11月份都舉辦步行籌款,為事工籌募經費。謝牧師解釋校牧處的經費來源主要有三大類,一是校牧處提供服務予大學,由大學支付費用;二是由捐款而成立的永久基金,此類基金每年衍生的收入會撥作經費;而第三就是靠賴各界每年的捐款,而捐款佔校牧處經費大約七成。謝牧師表示校牧處跟一般教會不同,沒有固定會友,服務的對象一般畢業後就離開校園,因此,校牧處每年都需要籌款,但上帝的恩典往往足夠,「過去幾年沒有一項活動因經費不足而辦不成。」謝牧師感謝主之餘,亦不忘感謝社會賢達、教職員、校友等多年來的大力支持,即使面對經濟環境的陰晴不定仍然支持校牧處,而近年先後有三個新的永久基金成立,分別由榮休教職員蕭偉森教授,20多位基督徒樂隊校友,及學生輔導長霍廣賢教授所設立,他們記念校牧處的需要,以建立基金方式,提供校牧處一個較穩定的財政支援,令校園事工得以持續推行。

謝牧師本人亦是香港浸會大學基金的成員,他亦持續捐獻支持校牧處的事工,着實出錢又出力。「我認為奉獻是一種回應神的愛和恩典的態度與行動,而且奉獻可以讓更多人認識神,成為更多人的祝福。」謝牧師深信只要憑信心按真理而行,上帝必有供應。他舉例說,校牧處年前推出「神學音樂教育平台事工」,是在完全沒有經費的情況下,由一位同工大膽提出,由零開始,他和團隊創作詩歌,並舉辦籌款音樂會,猶如摸着石頭過河,事工慢慢有了成績,且吸引了一班同路人加入,繼而得到教會及支持者捐獻贊助,事工自然能持續下去。謝牧師解釋:「不一定先有經費後才計劃事工,有時是先按上帝感動開展事工,讓成果說話,然後與人分享異象與需要,認同者大多願意支持。」

與年青人同行
校牧處多年來有一句宗旨──「我們一起在真理中生活與成長」,矢志與年青人同行,讓他們感受到關愛,在成長路上不再覺得孤單,勇敢面對生活上每一個挑戰。不過,謝牧師亦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怎樣才算「同行」呢?「往哪個方向行?是我們跟年青人行還是年青人跟我們行呢?如果年青人行錯了,我們是否都要照跟?」答案顯然不是。同行不代表盲目迎合年青人的喜好,如果他們行差踏錯,身為牧者,必須直指其非,協助他們盡快糾正。但不是所有事情都是「非黑即白」,更多的是觀點、角度與認知的調和。所以謝牧師認為最重要是校牧處能與同學建立關係,彼此互信,生活言行建基於聖經真理,順服基督,才能「在真理中一起生活與成長」。

禾場廣闊    收成可期
在訪問的尾聲,謝牧師以《詩篇》65篇13節「草場以羊群為衣」,表達他對校牧處校園事工的憧憬,「試想像,一片青蔥的草原上遍佈數之不盡的羊群,遠看猶如披上一件白色的衣裳,實在是一幅美麗的圖畫,充滿了幸福和滿足的意境。這個就是校牧處牧養的異象!浸大就如一片豐腴的草原,有專業優良的教授、先進的設施和美好的環境,是培育學生追求學術卓越理想之地,但同樣重要的,是讓師生能在這個環境裡蒙恩得福,生命得着牧養!」展望未來,隨着大學的非本地生比例提高,謝牧師相信內地及交流生的事工有更多的需要,希望校牧處能在這方面提供更多更適切的支援。

謝牧師將於本年12月底榮休,計劃回紐約居住,跟他相識多年的同事,當然不捨得他離開。惟人生總有不同階段,天下無不散之筵席。在此,我們衷心祝願謝牧師身心康泰,主恩滿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