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霍廣賢教授
- 香港浸會大學學生事務處輔導長
- 香港浸會大學市場學教授(榮休教授)
- 前香港浸會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市場學系系主任
- 香港O2O電子商務總會創會顧問團成員
- 英國特許市務學會(香港分會)創會副會長
(Chinese version only)
六月份,香港浸會大學(浸大)校園洋溢着熱鬧的氣氛,25場畢業禮接連舉行,學子身披畢業袍,與親友穿梭校園「打卡」留念,慶賀人生的重要里程碑。在這喜悅時刻,除了家人和朋友,最欣慰的莫過於一路同行的師長。有近30年教學經驗、現任學生事務處輔導長霍廣賢教授將於本年八月榮休,開展人生新篇章。他接受香港浸會大學基金訪問,回顧起教學生涯中的最大樂事,就是目睹學生在不同崗位上發光發亮,找到自己的一片天。
啟發與關懷 點亮生命
霍教授是浸大校友,亦是市場營銷專家,曾於多間大學任教,至2009年重返母校,在工商管理學院市場學系執教鞭。他擅長以生動的方式授課,有一次,為了讓行銷管理課堂更有趣,他親赴尖沙咀拍攝鬧市畫面,並在課堂上播放,引導學生從熙攘的人群中物色推銷對象。當同學聚焦於西裝革履的商務人士時,霍教授卻在螢幕上圈出一位南亞裔商人:「與其爭搶熱門目標,不如關注較少人問津的群體,成功機率反而更大。」這堂別開生面的課堂深深啟發學生。多年後,一位校友專程回校感謝霍教授,分享她活用此理念,在銷售活動中主動招呼一位外籍人士,最終受到賞識,獲得一個理想的工作機會。
另一難忘經歷,是霍教授曾在晚上接到學生來電。原來那位同學突患急性血癌,需緊急入院,很擔心年邁的父母無人照顧,於是向霍教授求助。兩年後,同學病癒重返校園,他發奮讀書,成績躍升全班第三名,畢業後也有很好的發展。這次後,霍教授深深體會到:「教學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塑造人格與品德的培育過程,影響深遠。」
從革新學系到加強崗紀
2015年,霍教授當上市場學系系主任,隨即推行改革,提升教研效能。他打破以往每位教師需同時教授多門科目的常規,讓大部分同事每個學期只教授單一科目,以減輕備課負擔,騰出時間投入學術研究。此舉成效顯著。他在任七年期間,協助市場學系內九位同事共獲得校內七個「校長傑出教研人員表現獎」及「傑出服務表現獎」,展現卓越的領導才能。
霍教授對市場營銷的洞見,令他屢獲邀擔任比賽評審及傳媒採訪嘉賓,事業如魚得水。本可專注教研直至退休,但霍教授對母校的深厚感情,驅使他跨出舒適圈,承擔更大責任。在2018年至2019年間,校園發生若干學生風波,令他深感痛心。為引領改變,他於2022年接任已懸空多時的學生事務處輔導長一職,矢志導正校園風氣。
上任後,霍教授與學生事務處同事緊密合作,並讚賞他們對工作充滿熱誠:「他們無私奉獻,經常在周末周日籌辦學生活動,毫不計較,是職場上罕有的一群,十分難得!」在團隊支持下,霍教授留意到學生組織在財務及設施管理上積累了一些不良習慣。他一邊耐心了解情況,一邊確立指引,並嚴格執行紀律,重塑學生領袖應有的風範。
「過去,部分學生空間雜亂無章,物資無人整理,我希望同學們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成長為社會領袖。經過嚴格指導後,大部分同學意識到校方是有原則的,學生做事並非沒有後果。」如今,學生自覺遵守規範,學生組織會址及宿舍整潔有序,環境煥然一新。
信仰為舵 支持校園事工
霍教授的手機屏幕上總是顯示着四個英文字母「WWJF」,意思是「What would Jesus do?」(耶穌會怎樣做?)。他以此提醒自己時刻借鑑耶穌的智慧,在決策時深思熟慮。尤其在處理學生違規個案時,他既要考慮學生的前途,還要權衡懲罰是否公正,兼顧對大學社群和外界的影響,力求在仁愛與法理之間取得平衡。
這份信仰奠定了他的處事哲學,更成為他回饋浸大的動力。當年就讀本校時,霍教授已在學生基督徒團契擔任宣傳幹事,了解到校園內的事工主要靠校牧處自行籌募資源,缺乏穩定的資金來源。儘管如此,校牧處同工依然堅持以有限資源,滋養學生的靈性成長。
因此,加入浸大任教後,霍教授每年都捐款支持校牧處。由於臨近退休,他更預早於2023年捐資創立「霍廣賢教授基金」,以永久基金每年滾存的收益,為校牧處籌辦學生活動提供持續的經費支援。他說道:「金額雖微,但希望能幫助校牧處聘請學生助理,推動事工發展。」
促進共融 助SEN學生開拓事業
現時,浸大有超過280名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學生,他們面對着學習困難、身體殘障或心理健康等挑戰,需要額外扶持。霍教授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上帝創造天地,每個人皆獨特而珍貴,就像十指連心,長短各異卻缺一不可。這個比喻道出社會如同一個有機整體,SEN學生在其中亦可發揮不可取替的價值。
霍教授曾接觸一位患有過度活躍症(ADHD)的學生,這位學生連安靜吃飯都顯得困難,總是不自覺地把玩桌上的包裝砂糖,反覆在左右手之間交換。令人驚喜的是,他後來成為了一位出色的魔術師,更創立社會企業,以魔術推動社會創新。霍教授欣慰道:「他告訴我,他願意幫助同樣患有ADHD的學生,並已從中、小學招收了大約10位徒弟。希望他的學徒能夠傳承他『以生命影響生命』的精神。」
另一個勵志典範,是浸大運動及健康科學系三年級學生陳浩源。他不但是香港輪椅羽毛球運動員代表,更是兩屆殘疾人奧運會羽毛球項目的獎牌得主。憑着個人努力與浸大學生事務處事業策劃中心的指導,他贏得本校舉辦的共融創業比賽,隨後創立了一家為企業及學校提供共融培訓的公司,現時已得到不少大企業青睞。霍教授強調,傷健人士也可以成為引導者,帶領別人開創前路。「希望浩源的公司愈做愈成功,日後能聘請更多SEN學弟學妹,推動共融。」
為了讓更多SEN學生找到自己的舞台,霍教授積極爭取捐款,於學生事務處下設立SEN學生創業孵化中心,目前籌備工作正如火如荼,校方將提供配套資源並聘用SEN學生。霍教授亦承諾榮休後續任中心顧問,幫助每位學生發掘潛能,以一己所長回饋社會。他認為,SEN同學需要的,是一位懂得欣賞他們的伯樂。最後,霍教授以一個比喻總結:「漁夫有魚,農夫有米,資源互換,便能共創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