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福香港活動透過「民、商、官」三方協作,以「能夠幫人.你的福氣」為口號,宣揚守望相助的精神
2016年,周大福慈善基金主席鄭家成,理事紀文鳳女士聯同知名作曲家顧嘉輝先生與50多位長者春茗,慶祝元宵
無止橋慈善基金成立十周年,基金不但為內地農村搭建便橋,更為香港及內地的青年人建立心橋
協青社旗下的「嘻哈學校」,用街舞做介入點,協助青年尋索人生方向
紀文鳳院士,GBS,SBS,JP
- 香港浸會大學榮譽院士(2023 )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資深會員
- 香港浸會學院傳理系兼職講師(1974─1980)
- 周大福慈善基金理事會成員(2012─至今)
- 香港天籟敦煌樂團創辦人及榮譽團長(2018─至今)
- 無止橋慈善基金發起人及名譽會長(2007─至今)
- 協青社嘻哈學校榮譽顧問
- 垂誼樂社榮譽會長
- 團結香港基金顧問
- 聯合國兒童基金榮譽顧問
- 香港敦煌之友慈善基金董事
-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 (鄭裕彤工商管理學院)亞洲顧問委員會成員(1997─2020)
- 香港中文大學晨興書院院監會副主席(2006─2016)
- 香港中文大學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課程(EMBA)諮詢委員會成員
- 香港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2013─2018)
- 香港大學榮譽院士(2008)
- 香港公開大學(現易名為香港都會大學)名譽院士(2006)
- 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 (1995─1997)
- 全國政協委員 (2013─2018)
- 雲南省政協委員(2003─2018)
- 精信廣告公司創辦人兼主席(1992─1995)
-
香港精英廣告公司創辦人、行政總裁及
主席(1978─1995) - 奧美廣告公司創意總監 (1972─1974)
- 香港廉政公署社區關係組高級推廣主任(1977─1978)
- 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執行及非執行董事(2012─2020)
- 白馬戶外媒體有限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2000─2019)
- 莎莎國際有限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2000─至今)
上文提及廣告界的傳奇人物紀文鳳女士在1995年離開廣告界,全心全力建立其人生第二個事業──公益慈善。紀女士當時毅然賣掉廣告公司,加入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出任首任行政總裁,亦參與扶貧委員會策劃及籌辦「築福香港」等大型活動。她勇於創新及追求完美的性格依然,而這些優點亦善用在各項公益慈善活動上,因此,由她策劃的不少活動,都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策劃的活動破格創新
1997年,紀女士負責回歸日「萬丈光芒慶回歸」的晚會,當年的煙花滙演前所未見,她與明天更好基金的信託人一同向商界籌募了一億元的製作費,以維多利亞港作為表演舞台,製作香港有史以來歷時最長的海上匯演(75分鐘),不單有花船及煙花,海濱兩旁更動員60萬港人一齊唱卡拉ok,打破健力士世界紀錄。籌辧此項大型活動,膀子上的重擔和壓力超乎想像。當日天氣不佳,7月1日上午更曾發出黑色暴雨警告,最後成功圓滿舉行。紀女士憶述基金其中一位信託人邵逸夫爵士知道我肩負這項史無前例的創舉,做到五癆七傷之後,親切的叮囑我:「『記住,這類活動,一世人做一次就夠了』。」
協助邊青重回正軌
之後,紀女士亦參與了多個扶助年青人的活動或組織,例如擔任「無毒一生」禁毒活動的召集人,向青少年提供培訓及實習機會,令他們生活充實,遠離毒品。紀女士其後亦襄助協青社,鼓勵邊緣青年跳街舞重拾自信。「不少年青人喜愛蒲吧,以前我見到有紋身的人會避之則吉。親身接觸後,發覺他們各自有難處。有的住在劏房,有的家人坐監,又或是跟家人關係破裂,迫不得已流落街頭,於是我鼓勵他們以街舞作源動力,助他們找尋理想。 」紀女士指跳街舞不單「型」,更要身體好,這可自自然然迫使他們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晚上十時前便要回家休息了。她扶助協青社將街舞跳上舞台,更可喜可貴的是,街舞已獲得奧林匹克運動會承認為運動,協青社更有代表在參與遴選中。
紀女士又告訴我們,「曾有協青社的社工找到一位流連街上十多歲的女孩子,來到協青社一粒聲都唔出,好像嬲了全村人,只獨個兒加入跳Hip Hop,跳完三小時後準備離開,忽然再走回頭,向社工說其實她本來準備去死,現在改變主義,明天還是回來繼續跳舞。」近年學童及青少年自殺問題嚴重,不少人有抑鬱或精神困擾,每當聽到有年輕人輕生的新聞,實在令人惋惜,紀女士亦借用協青社街舞劇的對白,「人生的選擇就在一念之間,困難人人都有,解決方法也同樣存在你我心中。It’s ok not to be ok、希望年青人能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尋找解決辦法,做到自助助人。」紀女士指透過街舞,希望年青人能放低挫折,並感受外界的關懷,建立自尊和自信。
建設心橋 聯繫中港年輕人
紀女士支援各項善舉,事事親力親為。其中一個慈善組織──無止橋慈善基金,亦是由她一手創辦。紀女士指從小已希望為世界做點事,無止橋的成立旨在鼓勵香港和內地年輕人親身參與義務工作,運用環保的設計理念於內地貧困和偏遠的地區修建橋樑和民生設施。組織成立16年以來,如今已有56座人行的橋搭成。「我有兩個夢想,一是在偏遠地區建築橋樑。第二是希望為香港和內地的年青人,建立一道心橋,彼此加強溝通,搭建聯繫網絡。」紀女士指現在內地經濟環境改善,無止橋慈善基金已不再是扶貧,而是鄉村振興,因應環境轉變而改變慈善策略。
紀女士憶述無止橋是一所香港的非政府組織,初期要進入內地展開鄉郊建設,少不了需要跨過重重難關,「正如我開初跟內地的官員談起無止橋的理念時,有官員勸說項目風險太高,不應支持,但很感恩遇到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他反而說『就是怕我們出問題』,因而默默支持。」為人真誠的紀女士有時寫文章或講話,也有內地官員提醒「不要說得太坦白」,紀女士回望「北上十年」的歲月,交了好多朋友,前國務院港澳辦主任魯平先生就為我加了「諍友」的稱號,說是善意的批評,「大家知道我們真心誠意做實事,遇到不少內地官員的加持,替我們扛着,才能做出成績。」
見好就收 希望慈善延續
紀女士有一個宗旨就是「見好就收」,由她成立的慈善組織,成立後數年便會逐步放手交由新人接棒,鼓勵組織有延續性,「我會期望善事有持續性,而不是一次的火花,而且善行亦需要長期堅持實踐,才會做出效果。」被問及本港和內地的慈善組織,最需要改善是甚麼?紀女士認為就是要增加透明度,每一個慈善機構,都應有良好的治理架構、透明度,以及向捐款人清楚交代成效。
敦煌是香港的前世今生
2010年,紀女士跟隨香港敦煌之友大隊去甘肅省敦煌,第一次踏上這片土地,她就有強烈的感覺,「敦煌仿如香港的前世今生」,因為敦煌是唐朝中國最繁華的城市,而香港則是當今聯繫國家與世界各地的國際大都會。紀女士之後就成了敦煌迷,十年間去了敦煌15次,如數家珍地訴說敦煌洞窟和壁畫的所見所聞:「這裡確實是『一個文化藝術寶庫』,壁畫上有歷史文化、佛教經變畫、有民間生活、建築、藝術、音樂、舞蹈等等…,也見古代的嬰兒車,有類似安全帶的裝置,十分摩登!壁畫內容豐富,可用作品格教育,教我們要孝順父母、待人的禮儀。我深深佩服古人超現實的想像力,很值得新一代人去認識。」
籌款了得 獲譽為千眼千手觀音
要保留敦煌洞窟,當局啟動敦煌石窟數碼化計劃,需要籌措經費贊助,紀女士這位文化守護者亦親力親為,出盡人脈協助籌募,曾籌得400多萬元捐予敦煌研究院。「試過不消五分鐘,向香港的企業家游說,成功籌得60萬元;而敦煌的61號室洞窟贊助費最昂貴的,花了很多時間都未能找到合適人選募捐。後來我跟一位美國朋友談起,怎知長途電話通話十分鐘,竟然又籌得120萬。」由於紀女士籌款了得,有朋友形容她宛如「千眼千手觀音」,紀女士笑言觀音不敢當,「但我樂做千眼千手,每一隻手長有眼睛,就像『探射燈』,可以照得好遠,每當發現誰人有善心和財力,便會向他們募捐,可以幫助各樣善事,很有滿足感!」
活化失傳的敦煌音樂
近五年,紀女士又新創立了一個組織──香港天籟敦煌樂團,背後也有其傳奇、獨特的故事。紀女士探訪敦煌多年,發現「壁畫中有文化、歷史、珠寶設計、建築、軍事、時裝等,包羅萬有,唯獨欠缺的就是音樂,因為敦煌的音樂經已失傳,只停留在壁畫上。」某天她在芬蘭與幾位香港演藝學院的學生偶遇,跟他們談起可否組織一隊中樂團演出敦煌失傳的音樂;數個月後,紀女士又跟前敦煌研究院院長、現國家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博士談起此事,了解有否敦煌古樂的研究,王院長十分支持,更鼓勵他們創作一首真正由中國人譜寫的『絲路』音樂。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偶遇
得到多方支持,紀女士其後帶了六男四女的香港演藝學院學生到敦煌採風,「參觀了112號洞窟的壁畫,當中有『反彈琵琶』的圖案,幾位女學生看完後感動落淚,似受感召,覺得壁畫中的人物似曾相識,像是看見1600年前的自己。」樂團便成立起來,更在紀女士及多方促成下,短短四個月時間便譜出樂曲,獲香港民政事務局邀請到敦煌第三屆絲路文化國際博覽節演出。
紀女士總結一句「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偶遇」,這似是「上天給我的任務」,讓我們得以成立樂團一事。香港天賴敦煌樂團的特色是一個有文化底蘊的樂團,團員全是三十歲以下的年青人,以現代和創新的方法,把古樂重現,「樂團創作的音樂一定源於敦煌壁畫和古譜,演出時更會配合人工智能藝術科技等,視聽兼備,透過音樂把敦煌的藝術文化傳達活現。只要帶學生出去走一趟去看看敦煌,什麼也不用多說,這已經是最好的通識教育。」由於樂團創造出別樹一格的國樂,樂團成為首隊在敦煌莫高窟九樓前表演的香港樂團,五年來,在國內外演出了無數實體和線上的音樂和教育專場,獲得良好的口碑。
讓生命活得更有意義
有特區行政長官曾以「香港社會大義工」來形容紀文鳳女士,着實貼切不過。她一直認真做好事,精力無限,不時有人問紀女士為何不停下來?紀女士笑言就是怕死,「人來地球一趟,死後往何處?所以我一直想在世時做點事,我現在年紀不輕,可算是人生最後一里路,生命無常,做善行能讓生命活得更有意思、更精采、更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