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英豪博士,BBS,JP
- 香港浸會大學校董會暨諮議會主席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董事局主席
-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諮詢委員會主席
- 黃乾亨黃英豪律師事務所首席合夥人
- 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
- 第14屆港區人大代表
- 前全國政協委員
- 2003年度世界十大傑出青年之一
- 1998年度香港十大傑出青年之一
黃英豪博士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委任,於今年1月1日正式出任香港浸會大學(浸大)校董會暨諮議會主席。黃博士在浸大深耕23載,貢獻良多。翻閱黃博士的履歷,自2002年至2010年,他曾擔任浸大校董會暨諮議會成員,2009年起兼任香港浸會大學基金董事局成員,並於2018年起出任主席,同時目前亦是浸大中醫藥學院諮詢委員會主席。在過去23年來,黃博士擔任校內不同角色,積極推動浸大發展,親身經歷並見證浸大的蛻變與成長。
貴在人和:上任後將與不同持份者充分接觸
「浸大與過去數十年前相比變化很大,所以我想在(上任)最初的三個月內,需要多接些『地氣』。」黃英豪博士表示,他將首先與浸大各學院管理層、教職員工、學生、大學捐贈者,以及位於珠海的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UIC)和合作夥伴北京師範大學等不同持份者廣泛接觸。他希望通過「360度評估」的方法,從各個角度了解大學的最新發展和期望。
「我特別希望與前線的教職員進行更多交流,了解他們的專長與優勢,以及他們是否有興趣或意願找到更合適的崗位,從而更好地發揮各自所長。同時,對於大學跨學科、跨院校、跨地域的協作,我願意傾聽來自他們的意見。」此外,黃博士認為,持續吸引世界優秀人才加入浸大已成為一項周期性、長期的任務。他鼓勵資深教授和職員推薦有經驗的同事和朋友,以助大學更好地進行人才引進。
「我認為,大學最重要的是人。無論是教學還是科研,都離不開良好的大學治理。管理得當,教學和科研水平也相應提升,自然吸引更多優秀學生入讀,這也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最終達到『人和』的狀態。」
浸大育人:培育有道德、對世界有認知、具家國情懷的學生
曾擔任香港青年聯會主席和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副主席的黃英豪博士,尤其關注青年的教育與發展。他認為,大學是形塑青年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重要階段。浸大作為一所研究型博雅大學,未來在一些學科上可以做得更深、更精。「除了追求學問,大學的首要任務是要育人,我希望我們的學生能夠成為有道德水平、對世界有廣闊認識,且具備家國情懷的人。」
黃博士認為,當前國家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香港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逐步真正實現大灣區內互聯互通、融合發展的新局面,這也為本地學生們認識祖國發展,厚植家國情懷提供了良好條件。
「我常說,香港青年人的發展不僅要與香港息息相關,也要與國家緊密相連。我希望我們的學生不僅了解自己家在新界、九龍和香港(島),更要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不僅實時了解大灣區的發展變化,國家的發展變化,同時也要關注如東盟及世界其它地區的最新動態,拓寬對世界的認識。」
留學香港:以「兩制」之利吸引全球人才
《行政長官2024年施政報告》提出,香港要着力打造「留學香港」品牌,包括透過爭取舉辦國際教育會議及展覽,推動香港專上院校與各地院校的合作交流等。對此,黃英豪博士表示,浸大將充分利用「兩制」的優勢,持續吸引國際人才及學生,提升國際化水平,以響應特區政府的號召,助力香港建設國際高端人才聚集高地。
「其實我們在吸引人才方面有一個先天的優勢,就是『一國兩制』。」黃博士指出,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香港能夠最大限度發揮「聯通世界」的區位優勢,「因為我們既是14億人口大國的一部分,同時又保留香港較為獨特的制度,這使得我們能夠更有效地與世界各國交流,因此,香港相較內地更容易吸納國際人才及國際學生。」
他特別提到,受惠於特區政府將八間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大學招收非本地生的學士限額,從過去的20%提升至40%,這為浸大提供了更多政策空間招收國際學生,進一步加強校園國際化,更好推廣「留學香港」品牌。
「這些年,我親身感受到我們這幾任校長和高層在招收國際學生方面做了很多功夫,可以說,現在浸大要去吸引更多學生(入讀),我們是很有底氣的。」
未來藍圖:積極探索「一校兩園」新模式
踏入2025年,浸大將陸續有多個大型基建相繼落成或運營。其中,由浸大承辦並運營的香港首間中醫醫院—「香港中醫醫院」將於今年底正式投入運營,不僅為本地居民提供中醫和中藥服務,同時也為本港相關的中醫和西醫專業人員提供特定的醫療培訓和學習機會,進一步促進本地醫療界的專業發展。
隨着香港逐漸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特別是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框架下,高等教育領域已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新局面。黃英豪博士指出,浸大近年來推出的「一校兩園」方針正是應對這一新形勢的重要策略。他強調:「今年是UIC成立20周年,在這20年裡,大家共同打造出良好的合作基礎。現在以我們浸大九龍塘的校園,再加上珠海校園,能夠輻射粵港澳大灣區的範圍則是成倍增加。」
他補充道:「如何再進一步加強我們與珠海UIC校園及合作夥伴北京師範大學的關係,這也是我上任後其中一個主要的任務。」透過這些合作,浸大將能更好地融入大灣區的發展大局,為未來的發展奠定更堅實的基礎。
校友力量:浸大70年來匯聚的校友是一個很大的寶藏
明年是浸大成立70周年,黃英豪博士感慨,浸大一定要珍惜70年來浸大所匯聚超過16萬來自不同專業、不同領域的校友力量,並形容這十數萬的校友對浸大來說是「巨大的寶藏」。
黃博士強調,校友們憑藉在各自領域的專業見識,能夠為大學發展提出富有建設性的真知灼見,而大學應該增加資源,幫助學校更好地與校友溝通,讓他們了解大學的最新發展,最終回饋母校。「我們的校友來自不同地區,校友們能為母校提供的支持也是多種多樣的。比如醉心學術的校友可以返校教書,有工作經驗的則可以作為學弟學妹們的導師,提供職涯規劃指導等。」黃英豪博士亦建議可以更大程度利用浸大在不同地區的校友會,發揮校友會連接校友與母校的橋梁作用,拉近與校友關係同時,更能發掘具潛力的校友。
「比如最近我有看到大學管理層特別去了上海,參加上海的校友會活動。」這場活動一共吸引300位來自上海及鄰近城市的優秀校友參加,黃英豪博士希望今後大學可以在更多地區舉辦類似活動,並探索校友回饋母校的更多可能方式。
「這16餘萬的校友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寶藏,我深信他們在大學需要他們的時候會義不容辭,我們要發掘更多可能,讓不同年代的校友都能更好地服務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