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先生曾出任市區重建局董事會成員多年,圖為出席該局舉辦的中學生短劇創作比賽
古物諮詢委員會成員一眾委員合照
簡先生(第二排左二)服務城規會多年,圖為2018-2020一眾委員合照
簡兆麟先生
- 富域亞洲資本有公司董事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校友委員會委員及
資深會員 - 香港浸會大學尚志會副會長
- 愛點擊集團董事會成員
- 城市規劃委員會委員
- 香港華人永遠墳場信託及管理委員會委員
- 香港會計師公會轄下紀律委員會委員
- 香港賽馬會音樂及舞蹈信託基金受託人委員會成員
- 曾任市建局董事會非執行董事
- 曾任市區更新基金董事
- 曾任古物諮詢委員會成員
-
曾任衛奕信勳爵文物信託受託人委員會
成員 - 曾任龍傳基金董事
- 曾任華人廟宇委員會成員
- 曾任稅務局稅務上訴委員會成員
- 曾任香港會計師公會轄下調查委員會委員
- 曾任英國特許管理學會資深會員
- 英國Brunel University, Henley Management College 工商管理碩士
「金融市場經常走在經濟的最前端,資金追棒的都是最具增長潛力的行業,如果不快人一步了解市場走勢,就難以把握商機。今年新興的板塊,或會因為競爭和時代進步,第二年已被另一板塊所取代。因此,我們必須學習得快,也要摒棄不合時的想法,重新學習,做到『learn、unlearn和relearn』。」積極實踐美國著名未來學大師Alvin Toffler名句的,是富域亞洲資本有限公司董事、浸大校友簡兆麟先生,他本人的事業經歷確實演活了unlearn(摒棄所學)的概念,由一位銀行通轉戰投資銀行,繼而涉足融資及大數據,身份亦由打工皇帝轉為合夥人,又把自己經營的公司上市,不斷跳出安舒區,走上一個又一個的事業高峰。
2021年伊始,簡先生更多了一重身份,就是獲邀成為愛點擊集團(iClick)董事會的成員。該集團是國內一家負責網上營銷、協助企業數據化、提供營銷解決方案的新經濟企業,客戶超過四千間企業,曾獲外國媒體稱為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中首家經營數據的國內企業。簡先生形容集團是「中港融合的最佳示範,因為集團主席是香港人,行政總裁是國內知名企業的前高層技術人員,公司立足香港,正好體現香港作為國內企業對外窗口的角色。」訪問途中,有參與者的智能電話收到短訊,簡先生正好以此解說:「集團就是透過大數據協助企業推銷產品,當我們經過某些地方,智能電話便會隨即收到短訊,這就是其中一種的宣傳方式。」簡先生臉上總掛着親切的笑容,近日還架上了一副新潮眼鏡,原來是兼備電話功能的智能眼鏡,他笑說:「不少人都不愛落伍,打扮有時也要講究時尚。」
要具備前瞻的觸覺,相信也得累積堅實的經驗。早於八十年代簡先生已縱橫銀行界,曾於多家銀行任職。翻開1996年的《南華早報》,其科技資訊版曾以半版篇幅,紀錄了一家銀行率先引入微軟電腦公司(Microsoft Windows NT)的作業系統,而幕後功臣就是當年任職第一太平銀行高級副總裁的簡先生。「引入這項技術後,其他銀行立即跟隨,而該軟件公司亦透過這次合作成功打入亞洲市場。」簡先生當年因為這項合作取得不少榮譽,但更重要的是讓他洞悉市場大勢。「我在離開銀行界前的主要工作,除了擔當內部顧問、改善經營效率和模式,亦協助銀行引入打簿機及支票處理自動化等流程,因此我深切感受到資訊科技的威力,足以大大影響生活及商業運作。」
之後,簡先生緊貼大潮流,掌管提供軟硬件服務予大企業的公司,參與網上銀行業務;繼而在2000年與友人創立豐裕國際集團並擔任總裁一職,又帶領公司上市;他亦參與金融投資,更曾協助亞洲財團收購Forbes Global Media福布斯傳媒;現時他與朋友合作經營一家私募基金,即富域亞洲資本有限公司。他觀察到以往一說起引入科技,就是讓科技協助業務自動化,即以機器代替人力,但現今隨着人工智能演進,科技就是學習如何像人般思考,協助分析大數據,然後轉化成有價值的資訊。
隨着大灣區迅速發展、內地專才冒起,簡先生認同大灣區將會為各行各業帶來發展機遇。他勸勉年輕人要抓緊機會,抱着開放大膽的態度,敢於嘗試。他寄語年輕人:「凡事總要有個開始,不要在意起步早或遲,試過總比沒試過好,做錯總比沒有做過好。大家可能聽到很多發展的想法,但年輕人要確切實踐,親身嘗試才知道事業路應如何走。」他亦鼓勵大家:「只要懷着希望,明天就屬於你。」
過去一年,全球各地都受到疫情的威脅,簡先生直言:「世界變得快,有錢也不代表能保存很多東西。」身為浸大校友兼尚志會副會長,簡先生最希望的就是各師弟妹加強與校友之間的聯繫,擴闊人脈網絡,建立一個「校友生態圈」。「浸大的校友身處世界各地,即使大灣區同樣有校友,是一股很強的力量。有時一個電話,就能夠透過校友了解重要的資訊,這個互動、互信的群體,就是校友畢業後寶貴的資產。」他指團結就是力量,就算遇上經濟起伏的大風浪,校友的網絡亦可以成為重要的支撐點。
畢業於工商管理系的簡先生,投身社會工作至今,一直不忘回饋母校,曾任大學諮議會成員和校友會會長,亦曾為商學院拍攝短片宣傳。簡先生本人不單是香港浸會大學基金校友委員會一員,出錢出力協助大學,亦曾為母校穿針引線,介紹金融投資界友好認識浸大,最近Bonroy Investment Limited慷慨捐資支持大學新成立的跨學科實驗室,亦是簡先生在背後促成。簡先生笑言「自覺欠了母校」,因此要回報。
談到大學時期的難忘回憶,簡先生感受最深的就是浸大的全人教育。主修市場學和財務學的他,依然清楚記得修讀音樂欣賞(Music Appreciation)課程時,鄭棣聲教授的教導:「鄭教授教我們要分三個層面去聽音樂:一是用耳去聆聽(音樂的旋律),二是用心感受(用個人經歷去比較)、三是用腦去分析(音樂的節奏、時代背景、演奏樂器等)。」他指日後投身社會工作,學懂用不同的層次和角度分析問題,用耳用心用腦去待人處事,終身受用。簡先生透露多年後曾巧遇鄭教授,鄭教授曾挑戰他有否想過用新的層次去欣賞音樂。「事隔多年,我認為第四個層次就是用『錢』去聽,正如在金融行業,經過一輪觀察和分析後,必須付諸行動,掏錢包『pull out from your wallet』作投資,以證明眼光是否準確獨到。我所說的用『錢』去聽,其實是指凡事必須要付出才有回報。」
簡先生飲水思源,亦體現於他跟香港的一份情。簡先生畢業後,適值移民潮,但他一直相信留港發展總有機會。現在回頭一看,他肯定當年這個留港決定,因為他深信一個地方的人才敢於拼搏,商機自然來。而簡先生亦在百忙中出任不少公職,由年青時在聖雅各福群會當義工,到了現在仍有多項公職在身,服務香港的心仍然不變。
簡先生亦是「斜槓族」(Slash Identity),一人身兼多職,究竟他平日是怎樣管理時間?「生活就是工作,工作就是生活。其實只埋頭專注一份工作才會覺得辛苦,當你同時身兼多職,你會發現在不同的職務中找到不同的養份,有助你去完成工作。」看來簡先生已把工作變為人生的推動力,愈忙只會愈有活力。
事業騰達的簡先生,被問及成功之道,他自謙是靠一點點運氣,還有天時地利人和的配合,才有今日的成就。事實上,簡先生的成功就是源於他從不自滿的虛心態度,時刻鞭策要「否定自己」,正如他所說:「企業要保持活力,就是時刻抱有危機感;個人的事業亦一樣,越了解一個行業,就知道優勢不會長久維持下去,要時刻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