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July 2023
浸大獲榮川愛心基金慷慨捐資,設立「榮川愛心基金助學金」,每年向兩名有經濟需要的本地生頒發資助

《我們都是單車人——走過香港單車百年歲月》一書出版,伍曼儀博士訪問三位香港單車運動員

《我們都是單車人——走過香港單車百年歲月》是由一家社會企業「鞍山茶座」透過日常營運收益支持書本出版,並由伍曼儀博士統籌

伍博士於2017-18年擔任浸大傳理校友會會長,邀請業界人士與同學分享

伍博士涉獵幕前、編輯、監製以至公關工作,亦曾主持不少電台節目,例如一台的資訊節目,發放正能量
伍博士亦樂意與浸大師弟妹分享,先後接受浸大《傳話當年》及持續教育學院的傳理學會訪問

伍博士亦參與不少公益活動,圖為2019年支持香港共融樂團的表演


伍曼儀博士

  • 榮川愛心基金義務總幹事
  • 榮川愛心基金為香港浸會大學基金榮譽副主席
  • 前香港電台機構及傳訊及節目標準組總監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校友委員會委員(2015-2017)
  • 香港浸會大學60周年校慶特別活動籌備委員會委員
  • 香港浸會大學60周年校慶「我們都是浸大的」校友Show 工作小組委員
  •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校友會主席(2017-2018)
  • 香港浸會大學50周年校慶特別活動籌備委員委員

「幸福不是必然」這句說話是資深傳媒人伍曼儀博士多年來參與慈善工作的最大感受,亦是這句話感召她於榮休後繼續拼搏,樂於接受新任務。三年前卸下香港電台發言人及機構傳訊及節目標準組總監的浸大校友伍曼儀博士,如今擔當一家新成立的慈善基金——榮川愛心基金義務總幹事一職,過去三年來,她策劃機構成立,同時亦聯繫其廣泛的人脈,推動多個社會項目同步發展。

回饋社會    冀下一代接捧
早於一個月前,榮川愛心基金展開其頭炮活動之一,就是慷慨捐款港幣50萬元予香港浸會大學成立「榮川愛心基金助學金」,向有經濟困難的浸大學生提供資助。伍博士表示此基金的創辦人是一位她認識數十載的企業家,老先生為人低調、不願具名,但多年來扶貧助弱的心志不減。「感謝這位老先生的信任,放手給我籌劃這個慈善組織。創辦人認為自己做生意所賺得的,拜上天所賜,這些資源應該奉獻出來,同時他亦寄望下一代接捧,繼續推動慈善事業。」伍博士表示創辦人早年已支持內地助學及救災等工作,現在基金成立後,會繼續關注「老、弱、孤、貧及教育」等五大範疇。

伍博士表示創辦人的最大心願是希望把這種「取諸社會、用於社會」的精神傳承予後代,因此,她構思把回饋的概念融入生命教育的項目中,現正籌劃一些項目推動跨代共融,例如培訓一些小學生作義工,與長者一起完成任務,加強溝通之餘亦打破年齡的隔閡。「我希望可以透過一些遊戲,又或者是體驗活動,將年幼與長者一代拉埋一齊,改善大家的溝通,也令家庭可以和諧一點。」而她亦會利用社交媒體或把活動輯錄成一系列的節目,以增強項目的影響力。

協助出書 記錄香港單車手奮鬥史
從事傳媒及廣播業逾四十年的伍博士笑言這一行最好的地方,就是「接觸好多人」,正是認識的人多,她能協助把一些人經年的構想付諸實行。香港會議展覽中心下星期將舉行一年一度的香港書展,其中一本新推出的書《我們都是單車人——走過香港單車百年歲月》邀得單車運動員楊英瀚、黃金寶及郭灝霆等在書展中推介,此書得以面世,伍博士亦是背後的推手。「香港的單車運動員在不少世界大賽、奧運及亞運等取得獎牌,但其實早於五、六十年代,香港已有一批單車名將,為了取得佳績,自掏腰包、把賺得的錢用在訓練及比賽上,他們的事跡很值得記錄下來。我在過去一年訪問了60位單車運動的持份者,包括運動員、自製單車的師傅、組織單車隊的隊員等,再邀請作家輯錄成書。」伍博士表示好難得邀請到不少資深的單車手接受訪問,部份人更是幾經波折甚至越洋才能取得聯繫,但因着這趟旅程,令她更深入認識香港單車手的奮鬥史,亦了解香港的單車訓練場地不足,因此正籌劃及期望得到社會的支持,在馬鞍山一幅空地興建單車館及博物館,可供市民作室內的單車訓練,長遠推動此運動的發展。

盼連繫多代人    縮窄鴻溝
伍博士笑言即使榮休後,馬不停蹄做訪問、籌劃各項工作,但她都不言倦,反而慶幸自己能實踐多年來的心願,做慈善及推動項目這些「有意思」的工作。她指一方面因為籌辦活動的緣故,留在香港的時間較預期多,「真切感受到疫情下香港的變遷」,另一方面,推動的各項工作並非分散,而是互相之間有所聯繫。「過去十年,香港發生了很多史無前例的事情,社會分化,我認為每一代人都各自有其看法,難道想法不同,就不能溝通?鴻溝就不能收窄?」她希望策劃的一些社會項目,有助連繫不同年代的人,「我們不想坐着甚麼也不做,即使力量微小,我們也願意出一分力,不希望社會上的隔閡越來越大。」

先鼓勵校友接觸母校
身為校友的伍博士除了關心社會事,當然也少不了母校的發展。伍博士曾任職商業電台及香港電台,數十年來在九龍塘留下不少足跡,「每天出入也對着母校」,但她坦言自己也是在近十多年才參與母校的活動。談起如何鼓勵校友支持母校,她直言「首先要鼓勵校友與母校接觸,要先接觸才有下文。」伍博士曾多次回校與師弟妹分享,暢談公關人員應對危機以至傳播業的生涯。不過,原來伍博士曾兼職任教浸大以及多間本地大學的持續進修課程。課程的第一堂,伍博士除了認識學生的名字,也會問他們兩個問題:「可否說一句時下的潮語?現在流行玩甚麼?」她認為若連學生平常溝通的用語也不認識,怎能談得上能有效溝通。

不要收窄自己的選擇
接觸新生代多,伍博士時常被小朋友問點解要讀書?她笑言答案很簡單:讀書就是有選擇,給予自己更多機會走不同的路。她對年青一代的寄語,不要太快說「不」,「把自己的接觸面或選擇收窄」,「有學生一心只想做公關,但眼前入職的機會是做行政,我會建議學生不妨先入行,取得經驗,也給自己體驗其他工作的機會。」近期,人工智能席捲各行各業,對傳播行業帶來不少衝擊,文字相關從業員都憂慮會否因而被淘汰,伍博士就寄語入行的年青人:「千祈不要給AI嚇親,人的創造力就是本錢;AI是把過去的東西搜集整理,但大家充分發揮創造力,創造出來的就是新而又新的東西!」

在學時期領悟不少人生大道理
走在媒介的尖端,除了腦筋新主意多多,也要「夠快」。自言「坐不定」的伍博士,經常「快人一步」。二十歲畢業、完成學士課程,七年內達成「四仔目標」,即八十年代不少大學生追求的目標——「屋仔、車仔、結婚(老公仔或老婆仔)、生仔」。伍博士在學時高峰期更一身接了六份兼職,其中一份兼職是在浸會校園內的小食店Panorama 賣熱狗,「一下課,不用五分鐘就到達店鋪,好快手。」當年的伍曼儀最喜歡在小食店收鋪前的時段幫手,「做最後一小時的好處是可把賣剩的熱狗帶回家吃,壞處是要兼顧清潔爐頭,焗爐內會積聚了很多污垢,要花很多時間才能清理乾淨。」 不過,伍曼儀卻在這裡學得不少人生大道理:「遇上一件難事,不要驚,驚慌的話,就不會做得到。」

事實上,伍博士這位傳媒人經驗全面,她曾涉獵幕前、幕後、編採、監製、行政等不同範疇,她笑言自己事業一路走來也算順遂,出身後遇着傳媒、唱片業、電影、電視最光輝的年代,「既然上天給我好好的機會,見證行業的風光,吸收不同的經驗,我更加應該把擁有的資源帶給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