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April 2024
關偉教授(左二)捐資支持母校,並在2023年獲致送基金證書

關教授出席2024年舉行的基金感恩茶聚,與一眾校友喜相逢

2019年亞視數碼媒體台慶,關教授(右二)與舊同事一起回顧新聞部的歲月

關教授帶領學生參觀TVB新聞部

關教授亦曾帶領學生參觀位於阿布扎比的CNN Academy 

時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曾到訪珠海學院的新聞系
關教授近年於多間大專院校任教,桃李滿門
關教授亦是香港新聞博覽館董事,圖為2018年博覽館開幕

關偉教授

  • 香港新聞博覽館董事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會董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校友委員會委員
  • 香港新聞教育基金創會會員及榮譽司庫
  • 新聞行政人員協會前主席
  • 前亞洲電視新聞部高級副總裁
  • 前暨南大學新聞及傳播學院客席教授
  • 前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院兼任講師
  • 前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系高級特任講師
  • 前香港珠海學院文學與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Chinese version only)
「我很感激母校的栽培,傳授我豐富的新聞理論和知識,令我具備投身新聞界的資格,猶如得到一張『通行證』,讓我在新聞界立足超過30年。我感到很幸運,在這幾十年的工作生涯中,除了申請政府工寫過求職信外,所有工作機會都是因別人賞識或提攜而給予我的,職場大門總是為我打開。」在新聞界工作逾30年的資深新聞從業員、香港新聞博覽館董事及前亞洲電視新聞部高級副總裁關偉教授感激母校的培育,他不但捐資支持母校的發展,現時亦擔任香港浸會大學基金校友委員會一職,不時出席大學的活動,協助推動大學發展。

校園點滴  永摯難忘
關教授是本校新聞系的大師兄,他侃侃而談自己寶貴的人生經驗,講起當年的校園經歷,更是如數家珍,印象難忘。「當年入學面試,我記得地點在舊校的錄影室,時任系主任余也魯教授坐在錄影室的盡頭,叫我朝他而行,我走完後,他不太滿意,又着我重新由門口再行多一次,原來他想看看我的步姿 ! 這實在是非一般的面試。」關教授又憶述當年上課並不拘謹,外籍老師會在校園內的大樹下與學生席地而坐,一邊上課一邊享受戶外的陽光,學習氣氛輕鬆愉快。

70年代,不少大專生都會做兼職賺取學費,關偉也不例外。他一面讀書,一面在商業電台做兼職,「當年,我在晚上六時至午夜當值,由母校前往商台雖然距離不遠,但要繞一個大圈,於是我會沿山邊的排水渠慢慢爬上廣播道。」關教授指傳理系學生門路特別多,不少同學經師兄師姐引薦,替報館寫稿及在電視台做資料搜集,於是大家放學後齊齊走捷徑,一起爬上當時的五台山做兼職,幹勁十足。

關偉與先後兩屆的同學都相識,當中不少同學後來都在媒體及新聞界獨當一面,包括商業電台主席特別顧問陳淑薇、資深傳媒工作者鄭明仁,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助理總經理袁志偉和跨媒體文化人「阿旦」鄭丹瑞等。關偉認為傳理系人材輩出,除了大家都有拼博精神,母校優良的師資也功不可沒。「當年浸會尚未升格為大學,如果我們不夠拼搏及不加倍努力,實在難以出頭。浸會人都抱有這種勤奮上進的精神。」他更特別提及恩師「新聞教父」黃應士教授,在未畢業前便已推薦自己加入TVB新聞部,協助學生開展事業路。

關教授的碩士學位同樣出於浸大,但這次是在他踏足社會工作的20年後,才重返校園進修。他笑言當年完全沒有走學術路的念頭,而時任浸大傳理學院院長兼講座教授朱立教授深知關偉在行內經驗豐富,於是豁免了他修讀銜接課程的要求,讓關偉可直接入讀為期兩年的傳理學文學碩士,「我在2009年離開TVB,之後轉職至香港城巿大學任教,就是因為我具備了碩士學位的資格。我當時才醒悟,這個碩士學位對我意義重大。」關教授指母校總是在他人生的重要時刻為他創造機遇,因此他滿懷感恩,樂於回饋母校。

傳媒中層斷層  新一代危中有機
關教授具數十年豐富的資歷,早於在亞洲電視任職高層時,已曾在香港浸會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及暨南大學擔任兼任講師,而2009年退下媒體要職後,他更先後於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系、香港珠海學院新聞及傳播系全職任教。作為資深新聞從業員,關教授深明媒體目前面對的困局,傳統主流傳媒萎縮,廣告收入減少,經營困難。關教授認為「行業資金的問題,令到新聞從業員的起薪點較低,令不少年青人卻步」,但他認為危中自有機,新聞工作有其吸引之處,每日工作新鮮、不刻板,可認識不同階層的人士,「記者認識的人脈,就是無形的資產,成為日後職場上的本錢。錢或可被人偷走,但這些人脈卻無人可以搶走,將來就算轉職至公關或其他行業,這些人脈網絡也可大派用場。」

關教授留意到現在傳媒行業的中層管理人員「斷層」的情況頗為嚴重,年青人上位的時間縮短了。他認為:「年青人要做好本份,上司自會給予機會,這是第一步;當機會來臨,自己要抓緊,這是第二步。」關教授認爲年青人如能堅持到底,繼續留在新聞行業發展,將來必定有一番作為。

亞視上下一心  以小勝大
關教授為業界所熟悉的,要數的當然就是他在領導亞洲電視新聞部時,以有限的資源跟無線電視較勁,成為一時佳話。「我在亞視新聞部擔任高級副總裁期間,人手雖不足,但同事肯拼搏,人人願意多行一步。」他舉例,當年派遣記者跟隨國家領導人外訪,亞視的預算最多只能派出一個記者及一名攝影師,二人組成一隊,但友台資源相對較優,可以派出兩至三隊採訪隊。「我們的記者自發手執攝錄機,採訪之餘又兼顧拍攝,同時我們亦與友台鳳凰衛視合作,共用拍攝的片段,於是兩人變成四人,更試過捕捉到有利位置,獨家採訪了國家領導人,贏得口碑!」關偉在資源緊絀的情況下,人力物力不及友台,但往往能夠以小制勝。

新聞部往往給人印象是「花錢的部門」,但在關教授的管理下,卻有截然不同的效果。關教授憶述2003年友台now TV啟播,集團希望加快打入本地收費電視市場,引入新聞內容,但要開設一個新聞台開支龐大,於是now TV着手與亞視洽談合作,由亞視提供24小時新聞及財經內容。「當年now TV以一個可觀的價錢與亞視合作;當時亞視新聞部員工約200人,但因這次合作,令亞視新聞部可以額外增聘數十人,實屬雙贏方案,原來新聞部也可替公司連續三年賺錢。」關教授直言不敢居功,但他亦指當年亞視新聞部做出成績,適逢天時地利人和,才能有此良機。而他之後離開亞視,隨即獲當時電視廣播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方逸華女士賞識而羅致旗下,可見關偉領導新聞部的表現受到認同。

911事件  終生難忘
在多年的工作生涯中,關教授對2001年發生的911事件印象深刻,事件發生時,他正身處新聞辦公室,目睹第二架客機撞入美國紐約世貿中心大樓。他洞悉這是一宗重大新聞,於是立即向時任亞視行政總裁封小平提出全台改播新聞,並獲答允。於是,就在美國911恐怖襲擊發生後不久,亞視新聞部率先中斷播放中、當年收視高企的《百萬富翁》節目,第一時間直播新聞,及轉播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片段,讓觀眾直擊其後紐約世貿中心及五角大廈的實況,並於當晚全晚直播及報道911事件。關教授直言看到新聞片段,心中有多個疑問,「為何會發生如此殘暴的襲擊?劫機者有何深仇大恨?花盡心思劫機?殺害眾多不認識的人?為何要冒死去劫持飛機?」他認為眾多新聞事件發生後,新聞從業員不應停留於只報道表面,應該深入思考每一宗事件的背後原因,以及所帶來的影響,這樣才有意義。「學院院訓是『唯真為善』,其實也是叫大家去尋求真相,抽絲剝繭了解事件背後的原因。」

深度報道大勢所趨
近年人工智能大行其道,究竟會對新聞行業帶來什麼衝擊?關教授認為新聞報道的基本元素,即何時(when)、何地(where )、何事(what)、何因(why )、何人(who)及如何(how), 利用人工智能撰寫的稿件或許可以滿足上述基本要求,但他懷疑AI能否把新聞事件精準描述。現在AI主播也可以報道天氣,但及不上真人的傳神。

「未來有哪些東西人工智能不能取代?我相信會是偵查報道,發生了一宗新聞事件後,究竟背後原因是甚麼?您能否提供不同角度或訪問,探討、追查事件的來龍去脈。」關教授認為深入報道的話,正是傳統媒體——報章的強項,他也留意到近年多了報章有專人做調查報道,相信這方面未來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