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October 2024
創始人古楚璧院士(中)及魏昭鳳院士(右四)與嘉賓參與開幕剪綵儀式,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校長陳致教授(左三)亦是嘉賓之一

古楚璧伉儷與意大利駐華大使安博思先生(Massimo Ambrosetti)(右)和三和博物館及宛園創始人宛秋生先生(左)負責點睛儀式

壯觀的馬克杯牆,共展出222件精美且具歷史意義的馬克杯

18米玻璃展櫃展示中外瓷壺與銀壺,格外璀璨

博物館通過展示中外不同地域的各種珍貴文物,介紹和傳播多元的歷史文化

博物館利用多媒體來增加互動性和吸引力
博物館內不難發現貓頭鷹的蹤影

古魏昭鳳院士

  • 古魏博物館創始人
  • Sapientia Foundation主席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永遠榮譽主席
  • 香港浸會大學榮譽院士
  • 香港浸會大學諮議會榮譽委員
  • 意大利國際幼稚園創辦人
  • 榮獲意大利總統頒授意大利團結之星二等勳章榮銜(2009)
  • 榮獲意大利總統頒授意大利之星高級將領勳章榮銜(2019)

(Chinese version only) 
「博物館其中一批重要藏品,是我們擁有全世界最多由景德鎮出口的馬克杯(Mug)。馬克杯是歐洲人用來飲啤酒用的,每隻杯上均刻有不同的紋飾、圖案,只要觸控互動螢幕,就能瞭解每隻杯背後蘊藏的故事。這批逾200件的馬克杯藏品別具特色,更曾獲葡萄牙里斯本一間博物館借用展出。」這些珍貴的展品,如今不用親身到歐洲才有機會欣賞,因為展品經已進駐黃竹坑一個新景點。2024年9月,位於本港南區的首間私人博物館──古魏博物館開幕,博物館創始人古魏昭鳳院士接受焦點人物訪問,向我們介紹這所博物館的特色。這套馬克杯藏品在博物館內構成獨特圖案的展牆,獲英文報章形容為「The Great Wall of China」,確實點出這所博物館的精妙之處,就是透過陶瓷器、銀器、地毯、書畫、飾品及珠寶等珍貴文物來弘揚文化。

打造文化交匯的新景點
古魏博物館由Sapientia基金會主席古楚璧院士(Franco Cutrupia)及其妻子魏昭鳳院士共同創立,兩人均是香港浸會大學基金永遠榮譽主席。古楚璧院士為意大利商人,而魏院士是浸大歷史系校友,兩人從事紡織業生意數十年。「古魏」兩字是古楚璧伉儷姓氏的結合,博物館展示二人所收藏過千件的古董珍品,涵蓋新石器時代至晚清時期;而博物館亦集展覽、教育和休閒活動於一體,可舉辦文化和教育活動,適合不同年齡層的人士參觀。

作為一間私人博物館,雖然規模無法與公營博物館相比,但館內「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設有十個展區,魏院士在策展和分區佈局上花了不少心思,活用多媒體手法呈現不同的主題。博物館「先聲奪人」的第一個展區,有長達18米的玻璃展櫃,剔透地展示出形形色色的中外瓷壺及銀壺,吸引觀眾的目光。瓷器在英語中用「China」一詞,正是因為中國瓷器工藝富有悠久歷史,在17世紀隨着中西貿易的興起,大量中國工藝品和藝術品進入歐洲市場,廣受歐洲上流社會歡迎。瓷壼上的圖案包羅萬有,大多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政治、社會環境有關,因此博物館所展出的瓷器也是「中西文化的載體」。魏院士透露:「第一展區的展品有來自中國的內外銷瓷,也有來自德國、法國、意大利、俄羅斯及日本等地的瓷器,呈現出博物館的重點就是中西文化匯聚。」而展區入口更設置了一幅大型互動觸控螢幕,方便參觀人士隨時透過點擊圖像,了解各件珍品背後的故事。

無心插柳的收藏之路
每個展區的展品均屬夫妻二人所有,令人讚歎他們的收藏品竟如此豐富。魏院士說:「既然有不少收藏品,與其找地方收藏,不如用博物館的形式展覽出來。」此舉不僅可以與同好分享,也為推廣文化注入新的動力。被問及為何開始收藏古董,魏院士表示這是一段「無心插柳」的旅程。80年代,丈夫古楚璧院士從意大利來到中國經商,發現了許多古董店,其中瓷器對他來說最具魅力。他立刻被形狀和圖案各異的瓷壺深深吸引,「一見鍾情」,並購入了他的第一件瓷壺,演變成一生的喜好。隨後,魏院士在丈夫的耳濡目染下,也逐漸培養了相同的愛好。由於兩人經商,不時游走於世界各地,於是每次出差,兩人都參觀不同地方的博物館或古董店,累積了豐富的藏量。

一件物件   一個故事
愛好歷史的魏院士與丈夫尋覓收藏品時,會研究及了解瓷壼上的文字和紋飾的意義,當中部分精品更於博物館展出。魏院士介紹道:「例如其中一個展區,展出了中國主要年代的瓷壼;在芸芸眾多傳統紋飾的瓷壼中,唯獨有一個瓷壼印有政治口號,原來這個瓷壼是在文化大革命之後製成,從中可窺見時代的轉變。」魏院士對文物的鑑賞及其背後的歷史理解可謂駕輕就熟。她隨意望向一件展品,便能娓娓道出其來歷、出產年份及特色。她更向大家介紹開幕特展「龍鳳獻吉祥」中的一個瓷器,「傳統瓷器的圖案中,大多是鳳穿牡丹,鳳在上、牡丹在旁,但這件黃地粉彩穿花行龍紋壺卻出現了龍穿牡丹的紋飾。因為它製作於清朝光緒年間,當時慈禧太后稱帝,因此出現了龍穿牡丹的紋飾。」她補充道:「中國人非常重視吉祥文化,父母們常常希望子女能夠『成龍成鳳』。因此,時至今日,龍鳳已經失去王權的象徵,轉而成為吉祥的象徵。」

魏院士對歷史文物的熱愛與深厚認知也充分體現在她2022年出版的著作──《千祥萬意》中。這本書共分為兩卷,重點介紹了中國內銷瓷質茶壺的藝術、文化和歷史圖案。魏院士表示她花了整整12年時間撰寫而成,而博物館內不少藏品的故事,正是出自這部心血結晶。她在打理跨國企業之餘,百忙中還能抽空悉心發掘故事,這種堅毅的態度反映出她對文化及文物的熱情與幹勁,實在很值得大家去了解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

方寸之間盡見匠心
參觀者行完展區,亦可坐下來,「歎吓特色咖啡,欣賞南區的風景」,因為博物館亦設有輕食區,輕食區的創新之處在於玻璃餐桌下放置了中外飲食器皿,既有歷史悠久的,也有較現代的藏品,這樣的設計不僅增添了用餐的趣味性,還讓參觀者從這些器皿的風格演變中領略文化的變遷,令整個博物館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文化的氣息。魏院士透露籌備博物館用了三年多的時間,其中找地方並不容易,但她亦看中黃竹坑區正是新興的文化藝術區,她說:「選黃竹坑就是因為看到了這裡的潛力。這一帶是私人畫廊的集中地,文化氣息濃厚,有望成為港島區文化交匯的標誌地,如同九龍區的『西九』一樣。」

至於開設博物館的念頭,魏院士亦透露源於她在十多年前,在山東拜訪三和博物館及宛園的創始人宛秋生先生時,被他的私人博物館的規模及佈局所震撼。這一經歷讓她受到啟發,萌生出以博物館的形式展出珍品,作為回饋社會的一種方式。

文化傳承從幼教開始
事實上,古楚壁伉儷一直熱心於慈善教育事業,早於2010年便慷慨捐資浸大,資助中醫藥學院成立港島魏克強中醫專科診所、設立內地生獎學金,又捐助「低收入長者醫療費用資助計劃」及「中醫藥學院畢業生高級臨床培訓計劃」等。兩人其後繼續擴展其慈善事業,成立Sapientia基金會,造福的社群不單是香港、內地,更有意大利的僑民。

2019年,古楚壁伉儷在港島鴨脷洲開設了全港首間意大利國際幼稚園。這不僅為居港的意大利僑民提供了一個具備意國文化背景的幼稚園,還通過引入意大利著名的「瑞吉歐」教學法,培養孩子的好奇心,使他們能在周遭的人和環境中找到學習的樂趣。魏院士指出兩項慈善項目之間,亦可有聯繫和互動,她指出:「在古魏博物館內會提供不同的工作坊,同樣適合國際幼稚園的學生參加。而博物館團隊亦製作了一些有趣的動畫,吸引孩子們投入歷史故事中。」她指未來的重點就是希望把這些豐富的文化內容深化,例如博物館會舉辦戲劇工作坊,每堂課聚焦館內其中一件藝術品,讓學生探索中國茶壼的戲劇元素;另外,博物館又會透過藝術品,介紹中國的成語故事,並配以沉浸式的影像體驗,從中啟發不同學生的好奇心和對歷史文化的興趣,説明他們認識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貓頭鷹的眼睛閃爍智慧的光芒
Sapientia基金會及古魏博物館皆以貓頭鷹作為標誌。而在博物館內亦見到不少貓頭鷹紀念品,魏院士解釋道:「Sapientia在拉丁文中代表『智慧』;在希臘神話中,貓頭鷹被視為智慧的象徵;在中國商朝,貓頭鷹則被視為神鳥。在《哈利波特》中,貓頭鷹成為穿梭於兩個世界之間的信使,展現了智慧的形象。」這些都是Sapientia基金會及古魏博物館創立的目標,也是他們決定以貓頭鷹作為標誌的原因。

透過智慧的眼睛,魏院士看到不同地方的文物不僅承載着當地的文化特色,更融合了當地的工藝、歷史等多種要素。正如魏院士在其著作的序言提及:「我們的著眼點並非藏品的價值,而是它隱藏的文化氣息與根源。」因此,在欣賞藏品獨具特色的工藝時,觀賞者也能從中學習到當地的文化底蘊。期許在魏院士透過博物館及教育工作坊雙管齊下,將文化共融的理念發揚光大,讓更多人接觸到不同的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