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應生先生,BBS,MH,JP
- 百成堂集團主席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榮譽會董
- 雲南省第十、十一屆政協委員會委員
- 香港特區第十、十一、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選舉會議成員
- 香港特區第二、三、四屆選舉委員會委員
- 中醫中藥發展委員會委員
- 零售業行業培訓諮詢委員會委員
- 創新科技署中藥研究及發展委員會委員
- 香港檢測和認證局推動中藥行業檢測和認證服務小組委員
-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中草藥產品認證計劃諮詢小組委員會委員
- 市區重建局中西區分區諮詢委員會委員
- 優質旅遊服務協會顧問
- 香港中藥業協會創會會長
- 香港參茸藥材寶壽堂商會永遠會長
- 香港中華製藥總商會顧問
- 香港中成藥商會名譽會長
- 香港南北藥材行以義堂商會名譽顧問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臺港澳交流中心顧問
- 吉林省經濟技術顧問
- 香港中華總商會常務會董
- 香港中華總商會會員聯絡委員會主席
- 香港中西區各界協會會長
- 香港商業專業評審中心顧問
- 香港島校長聯會名譽會長
- 中區少年警訊名譽會長會名譽顧問
- 香港島各界聯合會常務副理事長
- 中西區康樂體育會名譽會長
- 中西區區議員(2008-2011)
- 香港政府港督社區服務獎狀
- 香港商業專業評審中心榮譽資深院士
- 聖約翰員佐勳銜
- 聖約翰官佐勳銜
旅遊及零售業早前推出為期五週的「開心着數大行動」,吸引市民和旅客消費,超過一萬六千多家商戶響應,以優惠價格帶旺市道。背後聯繫業界、馬不停蹄奔走宣傳的是大行動召集人李應生先生。身兼百成堂集團主席的李先生,出身於中藥業,然而,其服務社會的足跡,跨越多個界別,於零售、旅遊及地區服務等範疇都擔當要職。他以現代管理手法經營傳統藥業老字號,把集團帶進新領域,同時又協助中醫藥業規範化,積極推廣本港優質旅遊服務的品牌;其集團「百成堂」命名之義,是希望做一百件事情皆能成功,李主席以身作則,百事皆成,貫徹此道。
李應生主席領導的百成堂集團,由批發參茸藥材起家,為最早售賣名貴藥材的店鋪之一,今年已屆九十五週年。李主席祖父為中醫師,父親經營中藥店,七十年代,修讀工商管理學的他入行幫手,自始之後,集團除批發外,更陸續進軍零售、代加工以至自行生產中藥材的領域,並已成為新式零售參茸連鎖店。雖然店鋪仍然掛有近百年老字號的牌匾,總店更座落於上環文咸西街俗稱「南北行」香港開埠時的轉口貿易區,但現今店鋪的陳設時尚,產品排列整齊,部份售貨員更操多種語言,為顧客講解各種藥材湯包的用法和療效,吸引不少遊客及附近居民光顧,正是以專業推介中藥產品,令其集團連續多年成為唯一一家獲香港旅遊發展局頒發旅遊服務獎的中藥店。
在李主席的領導下,集團銳意創新,十多年前已首創把燕窩、花旗參分成小包,方便消費者送禮或自用,包裝內更附有用法說明、食譜推介,講解如何進補。李主席說:「香港購物方便,就算要買冬菇海味,總有一間在附近。」所以產品以獨立包裝出售,方便貯存又衞生,容易令年青一代受落。另一方面,李主席認為經營中藥生意,不應只着眼於推介自家產品,而是應該大力推介整體中醫藥行業,所以,他花了不少時間推廣中藥養生之道,不時親身上電視電台講解食譜湯療,更在網上介紹如何分辨名貴藥材的真偽,因為市民大眾若明白中藥可「治未病」,透過適時進補或湯療,可達保健養生之效;中醫藥越普及化,消費者深明藥用療效之後,自然也會購買中藥產品。
李主席跟浸大結緣,自然也與推廣中醫藥業有關。一方面,浸大是首家設有中醫藥學院的本地大學,學院奠基時,李主席已參與其中,見證及協力推動學院發展。另一方面,浸大前校長謝志偉博士與李主席當年同獲委任加入首屆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兩人一起共事多年,參與規管中藥的使用、製造和銷售的工作,李主席亦因此對浸大認識甚深。而且,李主席曾與本校的教授合作,編著《香港容易混淆中藥》一書,圖文並茂講解中藥的知識,此書經一版再版,深受外界歡迎,更翻譯成英文版,以饗海外讀者。而現時浸大中醫藥學院轄下設立的中國銀行(香港)中藥標本中心,當中不少珍貴的藥材及標本,都是透過李主席推薦或拉攏業界借出或捐出,李主席直言「部份珍貴標本是業界人士的珍藏,要他們借出,萬分不捨,但當想到標本能有更多人欣賞,才能成功游說同業公諸同好。」由此可見,李主席對推廣中醫藥業滿腔熱誠,盡心竭力,貢獻良多。
李主席認為:「任何一個行業,若無年青人或下一代承繼,最光輝只有短短二十年。」正是李主席抱有這種遠大的想法,所以不論他本人或集團,都一直支持培訓中醫藥的人才。百成堂自二零零三年起,捐資支持浸大設立「百成堂獎學金」,獎勵學業成績優異的中醫藥學生;李主席更參與了多年由學生組成的浸大中醫學會交接儀式,「見到參加學會的學生,一年較一年成熟,相信跟學院師資優良不無關係。」而百成堂亦多次贊助中醫藥學院舉辦展覽及國際會議,大力推動中醫藥國際化。
眼見近年國內中醫藥發展蓬勃,李主席認為本港業界必須自強不息,不斷提升水平,不能固步自封。他指出中醫藥的原材料不少來自國內,內地發展中醫藥有其優勢,然而,香港始終是國際交流的平台,在檢測和監察產品質素方面具有經驗及信譽,相信暫時仍未被內地所取代。不過,李主席認為業界必須了解各地發展中醫的趨勢,擴闊眼界,因此,集團近年亦支持了浸大以及另一間大學的學生到吉林的中醫藥大學交流。而百成堂在五年前,誌慶集團九十週年時,亦特別撥出九十萬元成立慈善基金,支持中醫藥推廣活動,以及資助教育、扶貧等活動。
回顧香港中醫藥業發展,李主席認為法例在二千年實施後,初期發展起步較慢,不過,如今香港十八區,中醫藥診所已經成行成市,西藥的連鎖集團亦設有中醫師駐診,而醫管局亦已推行先導計劃,在部份病床採用中西醫協作治療。首任特首董建華曾提出中藥港的構思,並非遙不可及,李主席認為以現時中醫藥發展的成熟程度,香港是有條件成為中藥港,但重要的是政府政策配合,例如西醫現時是醫藥分家,但中醫卻未有設立中藥藥劑師,況且,現行的醫療政策,仍是以西醫西藥為主導,特區政府亦未配合建立中醫醫院,這些都會窒礙中醫藥業的發展。
敬業樂業的李主席十分關切業界的需要,亦因而令他開展了其公職事業。九十年代,政府推行十進制,要在中醫藥這類傳統行業實施,因此委任了李主席加入相關的諮詢委員會,其後,李主席又獲委任加入消費者委員會,原因亦是跟中藥產品營商有關,李主席協助制定營商守則,杜絕偽劣產品。之後,他陸續加入零售、旅遊以及社區服務等相關組織,更曾出任中西區區議員,全心全力服務社會。出任公職固然佔去不少時間,但李主席指出:「沒有其他人更能明白行內的需要,因此,我很鼓勵同行或朋友參與跟行業或地區有關的公職服務。」
最難忘的公職莫過於擔任中醫藥管理委員會委員,李主席指審批中成藥註冊,收到申請比預期多出數千份,而當時適值金融海嘯期間,委員會全年一共要召開四十多次會議,才能趕及完成審批所有申請。而對於有零售業務生意的李主席來說,沙士襲港期間,也是另一難忘的挑戰,當時香港整體營商環境嚴峻,然而,百成堂的生意尚算中規中矩,一方面中藥對流感起到一定作用,另一方面,亦因為集團以誠待人的經營宗旨,待客如友,因此,不少顧客爺孫三代也樂於光顧。李主席深信品牌建立需時,但聲譽受損,只需一時三刻的失誤,所以他們寧願薄利多銷,也不會將貨就價,這正是家族生意歷久不衰的秘訣。
李主席認為生意成功總有原因,而「成功之後,要繼續維持未成功前的元素」,他指不同人對待同一件事,看法不一,而做生意和待人亦一樣,也不能「一本通書看到老」,應該學懂包容,了解不同人的看法;亦要了解潮流趨勢,順應潮流而行。他又勉勵年青人不要怕辛苦、怕「蝕底」,虛心學習,他認為香港的中醫藥業,仍有很多拓展的空間,值得年青一代投入時間和心力入行發展。
李主席日理萬機,行程時常密密麻麻,但他依然魄力十足,他笑言是中藥養生的功效,「哪怕是最平價的中藥,也有其功效,保健養生絕不是有錢人的專利,豐儉由人,適時進補,配合個人體質,固本培元,自然就能精力充沛。」早陣子李主席大力推動「開心着數大行動」,籌備只有短短三星期,足以號召過萬商戶支持,相信也是深得固本之奧秘,倚仗多年服務社會累積的根基和人脈,才能一呼百應。百事皆成,因由原來正是根基雄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