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October 2015
林長泉伉儷領取香港浸會大學基金證書
林長泉伉儷捐資支持饒宗頤國學院的發展
林先生今年獲頒授浸大榮譽大學院士
林先生家人濟濟一堂,慶賀林先生獲頒榮譽
林先生代表獎門人糧油食品公司領取慈善貢獻獎
 林先生透過公司捐贈禦寒毛衣給有需要人士
林先生又捐資支持成立獎學金
林先生出席惠城區聯誼會就職典禮
林先生攝於新天倫集團大樓門外

  林長泉先生

  • 新天倫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企業家委員會委員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永遠榮譽主席
  • 香港浸會大學榮譽大學院士2015
  • 香港工業總會珠三角工業協會常委
  • 屯門獅子會籌款委員
  • 政協惠州市惠城區第七屆委員會常委
  • 惠州市政協第十一屆委員會特邀委員
  • 惠州市歸國華僑聯合會副主席
  • 惠州市外商投資企業協會副會長
  • 惠州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
  • 惠州市僑心工程貢獻獎
  • 全國歸僑僑眷先進個人獎
  • 惠城區人民政府捐資辦學先進個人獎
  • 惠州市慈善總會惠州慈善貢獻獎

常言道:「與人相處,須以禮相待。」但今期的焦點人物──新天倫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林長泉先生卻有另一獨特看法:「與人相處,先學吃虧。」或許您聽到之後,第一個反應可能是感到詫異,但當細味林先生的成功故事之後,便不得不佩服他那份看透世情的睿智。

林長泉先生的辦公室掛著一幅題字,標題為「生活在感恩的世界」。內文出自淨空法師,帶出生活中難免有許多挫折,但若我們學懂以感恩的心態面對,就能有所得着。林先生長子成家立室時,他笑言自己沒有甚麼具價值的東西送給兒子,於是用毛筆抄了這篇文章作為賀禮。兒子深明父親傳授的乃是畢生受用的大道理,猶勝萬金,故此也特意把它掛在自己的辦公室,時刻警惕自己這些做人處世之道。

新天倫集團有限公司旗下的業務多元化,範疇包括:印刷、紡織、服裝、商標織造及食品等。作為董事長的林先生,經常穿梭中港兩地,難得他時刻保持精神奕奕,神采飛揚。問及林先生如何把事業做得如此有聲有色,他謙稱自己不算成功,只是經過長時間努力打下了今天的基礎。實際上,林先生經歷過往昔艱辛打拼的日子,才擁有現時輝煌的成就。

生於惠州的林長泉先生,父親以誠實經商聞名,素有「老實伯」的美譽。在耳濡目染下,林先生秉承父親「誠信」的優良血統。七零年代來港後,第一份工作在西環一家雜貨店負責送貨。儘管學歷不高,但林先生憑著其勤奮謙厚,又不怕吃虧的工作態度,很快便取得當時師傅的信任,讓他有機會學習打理整家雜貨店的日常運作。雜貨店師傅觀察了林先生一段時間後,覺得他既誠實又可靠,便親自引薦他到另一家辦館工作。林先生在新工作仍然勤奮上進,做事每每盡心盡力做到最好,很快又吸引了另一家公司的老闆垂青,游說林先生到他公司「轉行做行街」。有別於之前的工作,銷售工作接觸層面及兼顧的東西廣又多,大大擴闊了林先生的社交網絡,而這一個決定亦成為了事業的轉捩點──奠下了林先生由「打工仔」蛻變成「老闆」的重要基礎。

在一次機緣巧合的情況下,林長泉先生認識了當時香港造紙廠的其中一個老闆曾文仲先生。在交談中,曾先生強烈感受到林先生為人誠實謙厚、擁有無比衝勁、做事認真和從不計較付出,認定他是一個可造之才。曾先生於是做了一個大膽決定,交由林先生代理品牌。林先生憶述:「當時感到很意外,當年負責代理的都是知名的大公司,心想『邊有咁大隻蛤乸隨街跳』」。縱使林先生全無代理品牌的經驗,資金亦有限,但目光遠大的他果斷地抓緊這個機會,把他手頭上的所有資金投放下去,正式昂首邁進「創業之路」。

作為一位虔誠的佛教徒,林先生經常掛在口邊的一句說話是「廣結善緣」,而他自身的經歷正是印證「多行好事,自有善報」的最佳例子。八十年代末,旭日集團的生意越做越大,楊勳先生無暇打理旗下的織嘜生意,便主動與林先生接洽,游說他接手這盤生意。雖然林先生對這行業不熟悉,但他勇於嘗試,便毅然接受這個挑戰。及後,另一位友人又把紡織及服裝生意轉讓予林先生。回顧其經商的歷程,每每印證林先生為人有誠信,做事認真拼搏,因而得到不少人賞識,營商機會滾滾而來。

在林先生的領導下,集團在短時間內轉型至一家大型綜合性企業,他不但沒有自滿,反而積極開拓商機。一九九二年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南巡,啟發林先生抓緊商機:「當時大部份客戶在香港下單,然後要求新天倫把服裝配料運回大陸,就算在香港交貨的客戶,也需要自行運貨回國內。那何不讓客戶在香港打辦和批核,然後我們在國內生產及交貨,省卻了當中的運費及時間!」林先生坐言起行,立即進行研究,最後挑選了青島、蘇州和浙江三個服裝產業基地設廠,令集團接了很多訂單繼而奠定了穩固的基礎。林先生輕鬆地用了幾句說話便概括了集團的發展,但實現此雄圖大計,無論魄力或是前曕性的市場觸覺缺一不可。

發展業務,不免遇上風浪。近年各項成本上漲,使傳統工業面對嚴峻的經營環境。林先生自強不息,除了持續提升優化集團競爭力,比如引入先進的自動化機器,他更積極尋求橫向發展。其中一個得意之作,就是將其生意版圖擴大至食品工業。「前幾年有很多大米的鎘含量超標,人心惶惶。當時我想如果建立了一個食品品牌,銷售既安全、有質量及健康的產品,便可讓大眾安心享用食品。」於是,二零一三年林先生創立了惠州市獎門人糧油食品有限公司,集團除了大米和糧油兩個核心產品外,還有蛋卷、蛋糕片以及正在研發的新產品,成功在市場上佔一席位。

集團業務不斷壯大,林長泉先生居功至偉。被問及集團的經營理念,他說:「我們不敢自居慈善企業,但我們要做良心企業。」「安全、健康、關愛」是新天倫集團的宗旨,尤其在食品方面,他們一直致力提供可靠的食品。作為集團的領航人,林先生坦言每天也有挑戰。「不論管理再好的企業,只要公司一日存在,便總有問題出現;只有倒閉了的公司才沒有問題發生!」幸好,林先生的兒女們已經開始接手管理公司,為集團注入新動力、新思維及新技術,讓林先生可以投入更多時間,參與各項的公益事業。

秉承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理念,林長泉先生宅心仁厚,強調企業賺錢亦要回報社會,參與很多慈善事業。當中,他對浸大關愛有加,慷慨捐資支持大學,包括襄助浸大饒宗頤國學院的發展。林先生指出,人才是集團成功的重要因素。對於公司今天的成就,他都歸功於員工的付出;他笑言自己讀書少,需要在人生路上一點一滴地通過不同渠道汲取知識去裝備自己。然而,他相信在一個完善的系統下學習必定事半功倍。於是,教育成為林先生要實踐的另一個夢,亦因此造就他與浸大的緣份。他特別認同饒宗頤國學院傳承及弘揚中華優良文化的宗旨。「如榮休校長陳新滋教授所言,我期望國學院未來可以將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輯錄成書,把刊物放置在每一間酒店房間內,讓不同國籍、不同膚色的人都有機會接觸優良的中國文化精髓,將國學發揚光大。」

除高等教育外,林先生在支持弱勢社群方面亦不遺餘力。比方說,惠州市獎門人糧油食品有限公司與當地慈善總會簽下三年合作合約,每賣一包米便捐一元,承諾每年至少捐一百萬元。他又向惠州市紅十字會捐贈價值百萬元合共兩萬件的禦寒毛衣給惠州的有需要人士。林先生透露回報社會的善心,其實是從旭日集團楊釗先生及楊勳先生身上學習,他十分欣賞他們的理念:「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他認為如果能力未許可幫助別人,應先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及工作,不要為別人製造麻煩,同時培養一顆樂於助人的心。當事業有成,能力許可的話,你的善心自然會發揚光大。林先生身體力行做善事,樹立了一個良好的榜樣,因而感染兒女們積極投入慈善事業,包括捐資浸大饒宗頤國學院的發展。

事實上,林先生不只是慷慨捐資,更奉獻大量時間在社會公職上,包括出任香港浸會大學基金企業家委員會委員、屯門獅子會籌款委員、香港工業總會珠三角工業協會惠州分部主席、惠城區政協第七屆委員,以及惠州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等。林先生笑言自己的行程相當緊湊,但時間總可以「迫出來」的。他指出參與公職本身很有意義,同時對提升自身能力有很大裨益。「身在其位,就要盡自己的責任。」所以林先生往往以身作則,牽頭籌備各項活動,務必把工作做到最好。林先生憶述,他剛接手香港工業總會珠三角工業協會惠州分部主席,就要著手籌備「香港珠三角工商界合作交流會」。由於邀得不少具份量的政商界代表如廣東省省長、香港特區行政長官、香港生產力促進局主席、香港工業總會總裁等參與,大家都對交流會有很高期望。在林先生盡心協力的統籌下,活動辦得有聲有色,空前成功。同時,他又出謀獻策,經常動員他所屬協會和組織支持不同的社會活動,例如惠州市慈航公益協會舉辦的「大手牽小手義賣活動」及「萬人同步公益行」,讓這些活動在社會得到更大的回響及支持。林先生以上種種工作及對社會的貢獻,都獲得高度肯定。

剛獲浸大頒授榮譽大學院士的林長泉先生,對現今大學生亦有一些看法。「學生除了在大學提升知識與技能外,同時要學懂做人處事及待人接物的道理。此外,培養正確的人生觀亦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故此,他十分認同浸大全人教育的理念,相信大學能夠為社會培育更多優秀人才。林先生亦寄語大學生須擁有良好品德:「所謂得道者多助,如果為人誠實可靠,往往獲得更多機會。加上多交朋友,廣結善緣,做到『與人相處,先學吃虧』,在事業及人生各個環節,都肯定會較為順利!」而林先生家庭幸福美滿,亦為不少人所欽羡,林先生把公司簽支票的財政大權交予夫人,他直言「太太是娶來珍惜,所以對太太好是應份的」,而林夫人賢良淑德,持家有道,亦令林先生在商界拼搏,毫無後顧之憂。

林長泉先生的成功,源自他的人生哲學。在現今社會,不少人都喜歡尋找及利用捷徑,希望以最少力氣及最短路程抵達終點。有人甚至奢望不勞而獲,不求付出,只求回報。林先生的故事,正給我們一個非常正面的信息:只要大家踏實工作,凡事多付出,不怕吃虧,在能力許可的情況下,不論在學業、工作、社會公職、慈善、義務工作都多加參與,廣交朋友,多做善事,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