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4月02日
校長錢大康教授及夫人錢翁靄雯女士設宴款待莊偉茵院士、其夫黃楚權先生及其他商界領袖,就大學發展事宜交流分享
 莊院士2017年與其他政商界領袖在校長錢大康
教授府邸紹邦樓共聚一堂
 莊女士於2018年獲香港浸會大學頒授
榮譽大學院士

莊院士與多位浸大人於浸大五十五周年濃情大匯演上獻唱經典民歌

莊院士在書展中與小朋友分享電力知識
及節能習慣

莊院士參加中電義工隊的活動
院士出席香港潮州商會婦女委員會講座,邀得天文台前台長林超英先生主講

 
莊偉茵院士,JP

  • 中華電力有限公司企業發展總裁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贊助會員
  • 香港浸會大學榮譽大學院士(2018)
  • 香港浸會大學「傑出校友奬評審委員會」(2015至2019)
  • 香港浸會大學校董及校董會轄下人事管理委員會委員(2007至2012)
  • 香港公開大學榮譽大學院士(2010)
  • 香港公開大學校董會成員
    (2004至2010)
  • 職業訓練局理事會成員
  • 葵涌醫院及瑪嘉烈醫院管治委員會主席(2013至2019)
  • 醫院管理局成員(2010至2016)
  • 中央政策組兼職委員(2010至2011)
  • 香港優質顧客服務協會主席
    (2006至2012)
  • 香港廉政公署社區關係市民
    諮詢委員會成員
  • 懲教署投訴上訴委員會的非官方委員
  • 紀律人員薪俸及服務條件常務委員會委員
  • 環境運動委員會委員
  • 獲政府委任為太平紳士(2015)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南省第12屆委員會委員
  • Asia PR Awards最佳危機管理獎(1999)
  • 全球最具影響力100名企業傳訊人員(2011)

「現在航空界已非『五年一小變,十年一大變』的傳統模式,而是隔年出現經濟循環周期,天災、病毒、油價上升、經濟不景氣都影響着我們,要時刻有心理準備打仗。」說這話的正是今期的焦點人物,但時間早在2011年。當年《東周刊》選出十位香港非凡女性並進行採訪,而我們今天的訪問對象便是其中一位獲選的非凡女性。縱使報導刊於九年前,但她所說的一點也沒有過時,仍能貼切道出現今不少行業面對的狀況,盡顯受訪者的遠見。這位傑出女性是危機處理的能手,敢拼又能幹,她就是香港浸會大學榮譽院士、中華電力企業發展總裁莊偉茵女士。

莊偉茵院士總是笑面迎人,充滿活力,一看見她就會被她的朝氣吸引,令人不其然地凝神細聽她的故事。作為一間大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日理萬機,但莊院士仍積極擔任不同公職,為政府出謀獻策。她與浸大結緣,亦是因為履行社會責任。她回想當時收到政府邀請出任浸大的校董,她可是二話不說即時答允,全因她十分認同浸大的全人教育理念。莊院士在大學時修讀社會科學,她說當時社會對會計、律師、醫學、工程等專業技術非常重視,而往往忽略其他學科,但莊院士有不同看法:「世界只會變得越來越複雜,隨着科技的創新,領導層要有更多新思維,單單只靠一門專業或一項技術並不足夠,要有『容得下天下』的廣闊胸襟,並有洞察力──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好好裝備自己去迎接不同的挑戰。」她深信只靠一己之力並不足夠,團隊精神才是致勝的關鍵,集思廣益才會有進步。這正是全人教育的核心,亦是她一直堅信的理念。

要帶領團隊一同向前,莊院士認為首先要建立企業文化,讓大家清楚明白企業的方針,而領導層更須以身作則、作好榜樣,賞罰分明。莊院士續說:「我的管理理念很簡單,就是要懂得欣賞別人。每個人都有其強弱,作為管理層,要懂得如何運用同事的強項,但與此同時,亦要了解其弱項,從中協助、促進甚至是營造條件(facilitate),讓同事可以一展所長。」她直言企業領導層不應只是為配合企業發展而定下三年計劃、五年計劃這麼簡單,更重要的是要審時度勢,不可一成不變。她說:「世界不斷變遷,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我們要密切注視世界各地發生的事情,與時並進,並要把科技和創新所帶來的新意念或新衝擊帶入團隊。」莊院士就是一直抱着時刻裝備、由心出發的態度,以人為本,常持同理心,這令她每當遇上危機,也能衝破一關又一關,成就了她這位出色的危機管理及企業傳訊人員。

眾所周知,莊偉茵院士管理危機的表現十分卓越,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處理1999年的國泰機師工潮,她更憑藉此役的優秀表現,於亞洲公關大獎中獲「最佳危機管理獎」。其後要應對的危機,還包括沙士、香港和海外多宗緊急事故;她的溝通技巧,每每令管理層刮目相看。2000年,她調任機艙服務部總經理,負責國泰機艙服務部門,管理四千多名機艙服務員,深獲尊重。2008年,她更獲委任為企業事務總監,可謂扶搖直上。在國泰任職的十四年間,莊院士打破紀錄,成為首位並非從管理見習生出身(Management Trainee)的女性獲擢升為董事級的行政人員,平步青雲;《霍姆斯報告書》2011年選出全球100名最具影響力的企業傳訊人員,莊院士更位列其中,可見她的實力獲業界充分肯定。

究竟這位危機處理專家有何秘訣?「要時刻保持如箭在弦的心態。」莊院士認為面對突發事故,關鍵就是時間,必須以最短時間掌握最多資訊,因此她的手提電話永不關掉,這令她在處理任何緊急要務時也不會耽誤一分一秒;平日亦要時刻掌握所屬企業大大小小的事情。例如當年面對機師工潮,她加入國泰還不足一年,便要以極速了解各式各樣的資料細節,包括機師的合約制度,以便隨時隨地應對外界疑問。莊院士續說:「在處理危機時,背後還要有一個強大的支援隊伍,能與您密切配合,同心出發。」讓她最深刻的是2010年英國倫敦大雪,癱瘓了當地的航空交通,大批學生滯留機場,未能即時回港過冬;幸得前線同事緊密配合,為滯留學生安排休息的地方、提供醫療、膳食、睡袋甚至遊戲機設備等。這些窩心的安排不能單靠她一人促成,而是有賴各部門同事配合。「人同此心,當地的同事能以顧客的角度出發,以致能夠機動地作出應變。」危機最終得以化解,莊院士歸功於公司的企業文化——由心出發。她笑說:「做發言人只須有膽量,因所有資訊都由同事提供,要有信心地演繹出來,才能清楚地向受眾解說。」事實上,企業的形象要靠經年累月來建立,管理層必須身體力行與外界多「溝通」,才能得到外界的「信任」,這對處理危機亦有很大的幫助。

由國泰轉職至中華電力,莊院士指兩間公司的理念相似,都是以人為本。中華電力的大股東嘉道理家族來自英國,早在百幾年前香港開埠初期已經落地生根。莊院士認為嘉道理家族很有遠見,深明「取諸社會、用於社會」的理念,例如早在七十年代,中電在鄉郊鋪設電網,帶動鄉郊發展;在九十年代,中電又率先引入天然氣作為發電燃料,減少碳排放。莊院士直言作為企業不應只着眼於盈利收益,對社會亦要有所承擔,其營運方針要切合社會的期望及配合政府的政策。她更指出企業不能墨守成規,要懂得前瞻及與時並進。「大眾市民對企業的期望越來越高,企業要主動求變;若直至受到壓力才被動地作出改變,是最不理想的做法。」莊院士又指出中電經常都是先行一步,主動想出能鼓勵市民大眾節能慳電的措施,又會透過不同渠道提升市民的環保意識。

莊偉茵院士笑說小朋友最易影響父母,因此從幼稚園開始培養孩子的良好生活習慣,是推展低碳生活的起步點。中電針對不同年齡層製作教育活動,涵蓋幼稚園、小學、中學,以至大學及專上學院的學生。其中,超人中中是中電《看到的電力》幼稚園教材套的靈魂人物,深受小朋友歡迎,後來更新增三位成員,包括博學多才的K教授、好動佻皮的 Lululu 及喜歡搗蛋的 yy 仔,帶領小朋友從小學習電力知識及用電安全。此外,還有「中中學堂」3D 動畫短片及歌曲「慳電乖乖」,全方位令學生、成年人以至長者,全城建立節能習慣,實踐低碳生活模式。

在企業層面,中電會定期舉辦工作坊,安排專業技術人員為企業作能源審核,建議企業如何節省能源;亦會透過實際的財政資助作誘因,推動企業添置或更換高能源效益的設備。莊院士亦不時參加中電義工隊的活動,與超過1,800名員工及家屬齊心出力為社會服務,服務範圍由以往電能專業提供重鋪電線服務,擴展到電力安全及節能工作坊、愛心探訪、英文輔導班、清潔沙灘等。她說環保教育是「深耕細作的功夫」,希望潛移默化,增強公眾對環保節能的意識。

莊偉茵院士一直在企業傳訊界以至商界備受業界人士讚賞,除了由心出發做實事,還不得不提她樂意放下身段,去感受身邊的人和事。她在國泰任職時,儘管貴為董事,她仍不時走到前線,親身體驗空姐及地勤的工作,甚至接聽熱線電話。莊院士常提及要「包容」,尤其在面對青年人的時候:「我們這代人,要代入年輕人的思維,他們對社會和事業的價值觀,與其他年代有不同。我們不應將我們年代的『老氣』套用到他們身上。兩代人要互相尊重大家的起步點不同。同樣,年輕人亦要尊重不同的意見及文化,學會包容。我們時常談我們對年輕人的期望,同樣地,年輕人對上一代人也有期望。因此,我們年長一輩亦要有一顆開放的心,不斷學習、聆聽。」

被問及如何減壓時,莊院士笑說:「一切在乎心態。如果你很享受工作的每分每秒,工作就不會是一種壓力,反而會令你感到生活充實。」她坦言在人生不同階段,對生活要求都會有所不同。「兒子年紀還小時,我會於公餘時間如星期六日全天候陪伴他們。於我來說,與兒子相處是生活上最好的調劑。現在他們長大了,有自己的天地,我和丈夫便可有多些私人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如跳舞、唱歌、與丈夫旅遊等,這都是我的興趣。」

莊院士是潮州人,這位女強人可真是把潮州人「幹勁」及「勤奮」特質發揮得淋漓盡致。她亦不忘家鄉的事務,出任香港潮州商會常務會董兼婦女委員會主任。她認為不論甚麼鄉籍,大家都是中國人,應為國家為社會出一分力。成功絕非僥倖,背後所付出的不是三言兩語可以歸納。莊偉茵院士縱然在事業上非凡,但她經常把「感恩」掛在嘴邊,「學會欣賞,心存感恩」亦成為了她的人生座右銘。她說:「學會欣賞他人的不足,也可以開闢新天地。懂得感恩,可令自己對事和對人都變得更寬容,世界便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