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女士(右二)為香港浸會大學基金青年企業家委員會體驗學習專責小組成員
湯文亮博士及湯女士與到訪的浸大發展事務處總監陳鄭惠蘭女士合照
湯女士獲邀於香港電台的節目中分享
湯振玲女士
- 紀惠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 慧賢慈善基金董事
- 香港浸會大學諮議會榮譽委員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青年企業家委員會委員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資深會員
-
香港浸會大學籌款晚宴2019
籌備委員會委員 -
香港教育博物館教育承傳顧問委員會
外部委員 -
香港各界婦女聯合協進會常務委員及
名譽副會長 - 港區婦聯代表聯誼會理事及名譽會長
- 灣仔區青年活動委員會委員
- 灣仔體育總會委員
- 仁濟醫院林百欣中學校董
-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校董
- 仁濟醫院第四十七至五十屆董事局總理
「還記得疫情初期的『打邊爐群組』嗎?事發後,火鍋店的生意大受打擊,因此我們迅速地向這類租戶給予租金寬減,大廈管理團隊亦進行全面消毒,並與各租戶保持溝通!而對其他受疫情影響的租戶,我們也提供不同程度的減租安排,希望大家能一起渡過這個難關。」新冠肺炎肆虐全球,旅遊業停頓,零售食肆等首當其衝,商舖業主也因而受到衝擊,因此紀惠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湯振玲女士認為業主與租客其實是站在同一陣線,並非對立,而是要互惠互利。
湯女士指今年三至四月收到不少租戶致電要求減租,部分更由湯女士親自接聽。她指集團作為業主,減租無疑會影響租金收入,但並不代表集團可以不體恤租戶的情況。她指在疫情下,集團更加着緊與租戶的關係:「有關租戶的要求,要清楚跟不同層面的同事傳遞妥當,除了租金減免,亦會考慮其他安排,例如協助商戶轉型或宣傳生意。」她指業主和租戶是商業夥伴,唇亡齒寒:「業主有租可收,也是靠租戶在前線拼搏。」她謹記父親的教誨——租戶是其「衣食父母」,因此每當有租戶前來商議減租,在傾妥條件後,湯女士都會跟他們說:「辛苦你們於前線支持住!」
紀惠集團為本港的地產及投資集團,由湯女士的姑母廖湯慧靄女士、父親湯文亮博士及叔父湯子亮先生聯合經營,憑着獨到的眼光投資車位、寫字樓等,令集團由七十年代創立時的一百萬港元,資產值攀升至疫症前的約四百億港元,集團主席廖湯慧靄女士更登上福布斯香港富豪首50名的排名榜。而今期訪問的焦點人物——湯振玲女士就負責旗下寫字樓、舖位等租賃事宜。
一場新冠肺炎疫症,令香港經濟重新洗牌,例如限聚令間接令外賣速遞平台大行其道,加上視像會議、在家工作的模式漸見盛行,買舖收租或許不再是穩賺不賠的生意。「幸好我們的租戶有不少是外資企業及律師樓,他們始終需要一個體面的寫字樓去見客,不能一刀切全部改為在家工作。」湯女士認為與2008年金融海嘯的衝擊相比,因這次物業持有者的負債比率不高,所以今次疫情對地產市道的影響不算太大,但對各行業將會帶來結構性的重組及轉變。
在外界眼中紀惠集團是不一樣的地產商,行家稱之為「收藏家」,因為他們購置物業通常是作長線投資。湯女士願意加入家族集團,也是因為認同集團的方針,重視與客戶的關係。湯女士曾獲媒體冠以「十全女生」的美譽,讚賞她優點多多,話說當年她的高考成績一枝獨秀,獲科大拔尖取錄,以「環球商業管理及財務學」為雙主修,又是一級榮譽畢業,實習期間更獲頂級投資銀行受聘。湯女士完全沒有加入家族企業的念頭,就連父親也忍不住問她:「你對地產業是不是有甚麼誤解?」湯女士說她不想做富二代或「空降兵」,而要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
為甚麼後來又會改變主意呢?湯女士說:「在投資銀行打工,每賺一蚊,只有一仙屬於自己;在家族企業工作,每賺一蚊,則全數入自己(家族)的口袋。」而父親的一席話,也令湯女士有所覺悟:「與其說紀惠是一間地產商,不如說是分銷商更恰當。我們從大業主購來物業,然後將之分拆出租,讓中小企可以『上車』做生意。我們不是傾妥租約就可『印印腳』等收租,還有責任幫租客增值,提供各類協助,或給予專業意見,如增置廣告牌、構思方案以刺激人流等,令他們的生意可以長做長有,愈做愈大。」被父親一言驚醒,湯女士感到集團有一個使命,企業也可講求社會責任:「我們不會只顧自己賺錢,也會為租客的生意着想、着急。」
在湯女士眼中,姑媽、父親和叔叔不止是公司的領導,也是「精神領袖」;公司的方針是不與民爭利,「絕不沾手二、三百萬的細價樓市場或民生舖位」,而三人每星期仍然定期聚會,把酒言歡,更重要的是「Brainstorming」,然後再擬定策略,讓集團能夠與時並進;而集團能夠儲備不少優質的資產,亦是因為他們對樓市瞭如指掌。「姑媽和父親都好鍾意物業,即使購買過億物業也不用睇樓,一切了然於胸。」因此每當市場出現優質單位,他們就能夠以「快、狠、準」的速度收購,為集團奠下雄厚的根基。
在訪問中,湯女士屢次以「大Sir」稱呼父親,讚賞他面對任何事情都以正面的角度思考,發放正能量,又樂意分享其對樓市或時勢大勢的分析,每日筆耕暢談樓市。湯女士加入集團初期專責新物業的租務,父親也會給予空間,放手讓她發揮和思考部署。她亦特別欣賞姑媽的好學精神,她日讀五至六份報紙,生活鎖事如電話功能,遇到問題時她定必事先聲明:「唔好幫我搞,教我點搞,我學識後將來就可以自己搞!」而姑媽、父親和叔叔融洽相處,亦豎立了良好的榜樣,令大家族內各個成員也可和衷共濟。
湯氏家族熱心公益,積極貢獻教育及慈善,也是眾所周知。湯女士曾出任仁濟醫院總理,她對該院其中一項服務特別欣賞,就是配對合適的家庭主婦定期到訪獨居長者家中,安排膳食及做家務,讓獨居長者有所照顧,同時也讓參與的婦女賺取外快,一舉兩得。湯女士認為透過協調,非牟利組織能夠更有彈性,適切配合社區的需要。
青年發展是湯女士另一個關注的範疇,除了出任香港浸會大學基金青年企業家委員會委員及浸大諮議會榮譽委員,湯女士與父親湯文亮博士更慷慨捐資支持大學的發展。在家族同輩中,她是唯一一位畢業於本地大學,她認為本地大學生並非次人一等,不是外國大學畢業才吃香。她說讀大學時有幸到外國交流半年;現在有機會參與浸大管理層會議,更加了解到「每一個交流或體驗機會,背後都是不少有心人在『發功』,拉攏人脈而成。」學生時代的湯女士當年為了吸收工作經驗,不顧父親反對,曾到知名連鎖咖啡店兼職,在那一年半時間內了解到企業的銷售手法,以及如何培訓前線員工,學到的經驗非常寶貴。因此,她亦加入香港浸會大學基金青年企業家委員會的體驗學習專責小組,希望為浸大學生開拓更多體驗學習的機會。
湯女士現在已是在職媽媽,她認為相對於知識和能力,一個人的品格更為重要。她憶述早前到訪某小學,剛踏入門口,就有學生向她鞠躬問候,足證學校教導有方,令她留下深刻印象。站在僱主的立場,能力不足尚且可以慢慢磨練,但品行不端,是沒有僱主會願意聘請的。而鐘擺的另一邊,湯女士認為社會各界亦需正視、聆聽年輕人的訴求,若當中有合理之處,便應該予以接納,讓年輕人感受到自己是社會的一分子,而非被排斥在外。如此一來,雙方才能建立互信,社會和諧方能持久。
湯女士身為家族企業的第二代,協助管理過百億資產,深感任重而道遠,不論是公司的使命還是家業的傳承,都是重大的挑戰。然而,她深信「家族同心」,只要以務實的態度管理集團,以及秉持「取於社會,用於社會」的精神,便能讓集團與香港社會一同向前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