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教授於2015年獲時任行政長官梁振英先生頒授銅紫荊星章
李教授出席2018年浸大榮譽博士學位頒授典禮
李教授擔任不同公職,近年更獲香港聖約翰救傷隊頒授聖約翰官佐勳銜
李家仁教授,BBS,MH,CStJ,JP
- 香港兒科專科醫生
- 香港浸會大學校董會及諮議會成員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會董
- 香港都會大學科技學院榮譽教授
- 香港大學校董(2013-2016)
- 香港聖約翰救護機構義務秘書
- 香港聖約翰救傷會副總監
- 九龍樂善堂主席(2001-2002)
- 香港醫學會副會長(1994-1996)
- 九龍西區扶輪社社長(1992-1993)
- 香港兒科醫學會會長(1990-1992)
- 獨立監測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委員
- 廣東大亞灣核電站、嶺澳核電站核安全諮詢委員會委員
- 香港東莞東城同鄉會創會會長
網絡資訊發達,現今大眾若有甚麼常見疾病,隨時都可在網絡上尋找資料或影片,但在互聯網未流行之先,早已有醫生願意放下繁重的應診工作,定期到電視台或電台講解醫學常識,解答普羅市民的疑難。兒科醫生李家仁教授就是當中的表表者,他是各媒體的醫學專家,其後更成為著名的兒歌歌手「小明」,透過「小明坐火車」、「小明上廣州」等一系列兒歌,唱誦社會現象、各地遊蹤及生活軼事,亦把大眾關注的醫學知識融入朗朗上口的樂韻之中。誰說知識不可諧趣生動?
結緣浸大 推動大學發展
李家仁教授近日更成為香港浸會大學基金的一份子,慷慨捐資支持浸大中醫藥臨床研究、營運香港首間中醫醫院的籌備工作。身為西醫的李教授表明全力支持香港的中醫藥發展,「不論是中藥或西藥,只要能夠醫到病人的就是好藥!」李教授與浸大的「因緣際會」,可以從2017年說起,他獲政府委任為浸大校董會成員,如今服務浸大已是第六個年頭。不過,早於八十年代末,他因浸會醫院的緣故,時常在浸大校園附近出入,之後亦透過前任校長吳清輝的介紹,對浸大有更多的認識,特別是對傳理學院及中醫藥學院的印象較深。而李教授早年曾出任香港大學的校董會成員,更是香港都會大學的榮譽教授,他指參與不少大學的工作,才認識到大學的發展「並不簡單」,「不可能每間大學、每個學系都出名,而是要靠一些有強項的地方,闖出更多名堂。」他寄望浸大的中醫藥學院可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帶動其他學系的發展,提升大學的競爭力及潛力。
中西融匯 支持中西醫學合作
李教授出身西醫世家,自小看病也是西醫為主,即使當年住所對面正是中藥房,父母都是帶他去看西醫,對中藥房的記憶就只有擺放在門口的零食,而最開初對於中醫藥的認識是從一本講述中草藥的英文書上了解。「中醫比西醫有更悠久的歷史,不少西藥同樣源於植物發展而來,當中必定有箇中道理,不過,中醫與西醫的理念不同,西醫有系統地研究病理、藥理,中醫多憑經驗積累,若中醫能走向系統化及標準化,將令公眾有更大的信心。」李教授喜見現時中醫藥業正朝著現代化而努力,配合科技及科學方法研發,藥物亦以藥粉、藥丸形式呈現,加上最近香港正籌辦首間中醫醫院,因此,李教授出錢出力支持浸大中醫藥學院的發展,好學的他更透露曾考慮到浸大讀中醫,最後因為未能騰出時間而作罷。
對於中西醫治療,身為西醫的李教授抱持開明、平等的態度看待,他認為兩者可取長補短,相輔相成,「西醫做得不好的地方,看看中醫能否補救?同樣中醫處理不到的問題,西醫能否幫手?最重要是大家都抱有開放的態度,願意將問題講出來,並多作交流。」李教授強調無論中醫或西醫,最重要是以「病人為本」,他更珍藏一篇外國戰地軍醫劇集的演辭,當中提及擔當醫生的使命宗旨:「很多人都尊稱治病的醫生為Dr.,但醫生只是一個稱謂。身為醫生除了要有技術和學識,亦要謹記作為醫生的使命,以人為本(put people first),不能忘記最簡單的——人性(humanity)。醫生診症的同時,亦要留意病人臉上的恐懼,不能當病人是一個病例,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Be skilled, be learned, be aware of the dignity of your calling. Put people first, don’t ever lose sight of your own simple humanity.)
問到現時大眾不時自行在網絡上搜尋醫學知識,嘗試了解與自己相關的病情或病徵,李教授提醒大家要小心謹慎「不能盡信」,他指現時網上資訊內容廣泛,大家隨手輸入關鍵字便能夠搜出大量資料,但部分資訊未必有來源,即使發佈的資訊標明來自專家學說也難以考證或求證,「就算醫學的論文研究可信度都有差異,一般人未必懂得分析。」他擔心大眾未必能分辨資訊的真偽而有所誤導,建議有病徵應向醫生及早求醫,網上資料只能作為參考。
把握機會 堅持實現夢想
李家仁教授不僅是一位知名的兒科醫生,他還有一個深入民心的形象——兒歌歌手小明。《小明上廣州》一曲在2011年爆紅,官方的音樂錄像Youtube點擊率現時逾一百萬,李教授憶述當年每天都要應付傳媒訪問,歌曲更在世界各地受到關注,惡搞版本及不同語言版本更相繼登場。其實早於2001年李教授就曾演唱過一首由韋然作曲及填詞的兒歌,但要到十年後另一首歌曲,才唱到街知巷聞,他坦言是一個傳奇,之前沒有預計過歌曲會如此受落。如今回看此事,正是自己一直實現追夢,堅持朝著夢想進發。「我因願意接受電台、電視台節目採訪醫學的常識,令我認識到不同傳媒人。碰巧有次我向電視台查詢有沒有唱歌的機會,經介紹後,認識了寫兒歌的韋然,於是得到一個唱歌的機會,令『歌星夢』成真!」
「有夢想,甚麼時候都可以實現,視乎如何做。譬如前面有大樹,我們不會自己撞上去,反而是思考如何繞過大樹,達致成功。」李教授用自己的故事鼓勵每一位年輕人只要有夢想,堅持不懈,尋找方法,夢想一定能夠成真。李教授曾撰文指唱歌是行醫之外的業餘興趣,但歌曲可以是治癒心靈的良方,「一首鼓舞的歌,一首健康的歌,均鼓勵大家於漫漫人生之中努力向前行,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歌曲成功之後,李教授繼續與朋友,創作一系列兒歌,在網絡上仍然不時見到李教授的演出。他表示:「很多人以為出席不少活動很繁忙,便是成功,但其實不是。成功是靠我們堅持,最重要就是知道自己想要甚麼;為甚麼及如何去實踐。」信奉佛教的李教授更分享自己的座右銘「篤信因果」,意思就是凡事要相信因緣果報,做好事有好報,只要平日行善心、仁心,種下善良的種子,因緣合和之際,好的福報便會隨之而來,反之亦然。他亦寄語一眾大學生要「以事業為重;以興趣發展為重。」
服務社會有意義
對於服務社會,李教授更不遺餘力。自80年代初開始,李教授活躍於不同界別的社會服務單位,包括香港兒科醫學會、香港醫學會、樂善堂及香港聖約翰救護機構等,貢獻良多因而獲政府頒授多項榮譽。李教授坦言在出任公職期間有很多難忘的經驗,亦能夠嘗試不同的崗位,了解社會各方面,每一階段的經驗都「增長見識」,饒具意義。
珍惜當下 善用時間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李教授以八字佛偈帶出他對疫情的態度:「是日已過,命亦隨減」。當中蘊含的意義是一天已經過去了,生命的力量就減少一天,生命的時間減少一天。「人對於疾病是恐懼的。面對疫情,大眾能夠做的便是注射疫苗,保護自己,這是重要及個人可以做到的事。」李教授表示人未來將面對更多的新病毒,在病毒存在的情況下,要好好保護自己及珍惜當下。恐懼不能戰勝病毒,最重要是人的心態和心境。正所謂:「境隨心轉,就能活得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