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教授慷慨捐款,設立「蕭偉森教授基金」,襄助大學校牧處午間崇拜事工及策略發展
蕭教授2021 年榮獲浸大教學人員傑出服務表現獎
浸大國際學院市場營銷專才大賽2017,參賽隊伍為香港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構思方案,喚起青年人對香港血庫需求的關注
蕭教授創辦創業學堂,為基層婦女舉辦工作坊,教授創業技巧
蕭教授廢物利用,把拾來的木頭自製成木架在室內種植芽苗菜
蕭偉森教授
- 香港浸會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市場學系榮休教授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榮譽會董
- 扶貧委員會轄下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專責小組(第三和四屆)委員
- 創業學堂事工有限公司執行委員
- 榮獲浸大教學人員傑出服務表現獎2020-2021年度
- 浸大市場學系系主任(2004-2008)
大學的使命除了教學及研究,近年各大高等院校都表明肩負「第三使命」的重任──知識轉移,即是把知識應用於社會,造福社群。這種利用知識和研究服務社群的信念,一早植根於不少學者的心中。今期的焦點人物蕭偉森教授正是當中一位實踐者,他結合教學、研究和社會服務,造就一些社會企業的成長,期待帶來更多學以致用的故事。
關愛鄰舍 服務社會企業
服務浸大逾30年的蕭偉森教授為浸大工商管理學院市場學系榮休教授,他一直專注於研究市場營銷和創業,特別是華人中小企業。身為基督徒的他,指信仰教導要愛鄰舍,他不時反問自己:「看見香港的社會問題嚴重,我能否運用知識,為社會多做一點事?」十多年前,透過另一浸大學者陸何慧薇博士的引介,蕭教授協助社福機構——和諧之家,為一些受家暴影響的基層婦女提供創業培訓,自此之後,蕭教授與社會企業結下不解之緣。
蕭教授起初以義工身分給予指導,後來更成立創業學堂事工有限公司,為有意創業的基層市民提供培訓或實習的機會。「我教創業時,特別強調三個重要條件:(一)我很喜歡這產品或服務,樂此不疲;(二)我做得比別人好;(三)別人讚我做得好。」關於第三點,蕭教授的意思是,無論你做得有多好,也要有人欣賞,並得到市場的肯定才行,否則就是孤芳自賞,賺不了錢;而有了客戶賞識,也不能有半點鬆懈,必須精益求精,不斷改善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努力獲得客戶的接受和認同,才能長遠維持競爭力。
創立課程 安排學生實習
蕭教授不單自己投入這項事工,還聯繫學生及更多團體參與,他安排商學院的學生到社福機構服務,「學生們會為機構提供市場研究,設計產品、宣傳方案,構思建立客戶群等,而社福機構最弱的一環就是市場推廣,因此學生們的協助,提供了很多前期及準備的功夫,很受社福機構的歡迎!」蕭教授表示起初學生的參與只是一份有評分的功課,其後,逐步變成實習,再演變成一門學科。他回顧這個課題的發展,確實從零開始,「十多年前社會企業是一個新課題,沒有成熟的科研成果,也沒有教科書,規模有限。」因此,蕭教授要花很多時間和心力尋找資料、案例和推廣,感恩得到業界、大學和不同人士的支持,這個課題更成為一個教研方向,甚至有一年,近60名學生獲安排到不同的社會企業實習。
在政府和民間的努力下,社會企業於短短十年間在香港遍地開花,同期政府推出位於天水圍的墟市──天秀墟,為區內的社群創造就業機會。蕭教授獲負責營運墟市的東華三院邀請,參與攤位遴選工作,更加深切體會社區的需要。因此,蕭教授其後獲政府委任為扶貧委員會轄下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的專責小組成員。被問及協助創業者營運的成效如何?蕭教授非常謙虛:「我們不敢邀功,慶幸社福機構也覺得我們『幫到手』,而我的學生也有機會走出課室,學以致用,我認為是雙贏。」而研究資助局評審大學的研究成果時,加入一項研究影響力(Research Impact)的指標,蕭教授的社會企業項目亦獲選成為一個研究影響力的案例,蕭教授深感工作受到肯定。
課程獲得肯定 獲得機構撥款和資助
在蕭教授的領導下,在課程中引入在社會企業實習的概念,除了在商學院的本科課程學生受惠外,亦擴展至自資課程及大學的通識課程,讓大學其他學院的學生以及自資課程的學生都有機會參與,蕭教授更在2018年帶領計劃成功申請社創基金的撥款,先獲港幣150 萬元資助,再在 2020 年獲批港幣 280 萬元資金,「首次計劃下,我們聯繫了四家社會企業,參加課程的同學組成隊伍為社企即將推出的產品或服務構思營銷方案,各隊伍要互相角逐,勝出的組別獲港幣15萬元,並會在暑假期間親自把製作的市場推廣計劃實踐起來!」蕭教授指活動的意義,除了服務社會企業,學生亦有一次全情投入學習的機會。「參與課程的同學,在一年內反反覆覆,不停改進其構思的營銷計劃,經歷推銷及評審,更有機會見證產品或服務由開發至面世的過程,學習的知識得以應用,很有滿足感!」同時,計劃亦達到學院的目標——啟發同學具社會創新的思維(Nurturing Social Minds)。
蕭教授亦特別提到計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有幸得到不少人士及團體的幫忙,當中包括尚志會以及葉氏家族慈善機構,「有學生獲得資助到台灣的社企觀摩體驗,亦有資助用於車馬費,不要少看這些資助,一些自資課程的學生,學費也得靠打工賺錢,車馬費的補貼對學生來說,肯定了他們的付出,很有意義。」 而最令蕭教授感到欣慰的,是透過此計劃為社企培育了不少生力軍,「我退休前每年都有四至五位商學院的畢業生願意投身社會企業,有一些已晉升到中層管理的職位。」
繼續服侍 支援吉爾吉斯共和國
蕭教授對社企的熱情不減,四年前,他應美國一個微型貸款機構的邀請,參與該機構支援吉爾吉斯共和國(簡稱吉爾吉斯)的小型企業項目,從而協助當地的創業培訓,期間多次到訪這個位於一帶一路向西的重要出口地方,每次逗留兩、三星期,「身處吉爾吉斯,彷彿有一種坐時光機回到改革開放前的中國或前蘇聯的感覺,就以交通工具為例,當地的巴士是前蘇聯在幾十年前留下來或中國饋贈的,一程車費折合港幣大概一至兩元左右,一個中產的薪金每月也只有兩百美元,生活水平可想而知。不過,縱使生活條件差,當地的小朋友很開心,令我體會快樂與所處環境並無必然關係。」為了方便和當地人交流,蕭教授努力上網自學俄文,「自我介紹及在街上問路還可以的,但複雜的溝通就不行了。」蕭教授笑着說。原本榮休後的蕭教授,會在當地逗留較長時間,亦計劃安排浸大學生交流,體驗不一樣的生活。可惜新冠疫情席捲全球,所有實體交流被迫中斷。雖然如此,蕭教授仍雄心不減,期望他日疫情緩和,再次踏足該國,奉獻自己的力量。
慷慨捐款支持校牧處事工
浸大是本港一所具有基督教傳統的高等院校,校牧處定期舉行午間崇拜,為師生提供牧養關懷。蕭教授之前無論工作多麼繁忙,也會盡量抽空參與,視之為「靈性小休和更新的時刻」,「我特別喜歡敬拜的環節,選唱的音樂和詩歌都能觸動心靈。講道雖然不足半小時,但總能有所得着或領受。」蕭教授有感午間崇拜過去多年滋潤了同事的心靈,確有其存在價值及必要,他於是慷慨捐資設立「蕭偉森教授基金」,支持校牧處持續舉行午間崇拜及其他福音事工,營造校園基督教的氛圍。
浸大歲月 充滿感恩
回望過去三十年的浸大歲月,蕭教授滿懷感恩,除了感激大學的信任與栽培,也感恩學生的成長,大家的關係亦師亦友,「不少學生畢業後偶爾會回校找我傾談工作上的困難,我也會邀請一些信主的舊生一同查考聖經,尋索生命之道。現在仍有一個查經小組是十多年前成立的,真的十分感恩。」蕭教授認為現代人工作壓力大,生活未必盡如人意,宗教正好可以作為心靈的避風港,大家為着共同的信仰聚在一起,彼此代禱,互相扶持及安慰,在紛亂的時勢中,無疑是一件美事,正如他十分喜歡的一段經文:「我要向山舉目,我的幫助從何而來?我的幫助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詩121篇1-2節)
被問及對畢業生有何忠告,蕭教授的寄語是「期望同學虛懷若谷,包容不同意見,縱使想法迴異,也要容許對方有表達意見的機會,避免只在同溫層『圍爐取暖』」。至於學習方面,蕭教授鼓勵學生多閱讀、多思考,透過認識不同作者的世界觀,以擴闊自己的世界觀。而對於他本行的商學院畢業生,蕭教授則推薦Clayton Christensen的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該書作者把管理學和人生共冶一爐。但願浸大學生都能夠效法蕭教授,以知識貢獻社會,讓世界變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