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4日
(左起)孫先生與協理副校長兼香港浸會大學基金秘書長傅浩堅教授、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董事局主席王英偉博士
及副校長黃偉國教授合照
孫先生亦協助香港浸會大學基金的工作,圖為
二零一二年與基金董事局成員合照

 孫先生捐資支持成立獎學金,並與
獎學金得獎人會面
孫先生參加浸大的親善家庭計劃,關心內地生
的需要,圖為與當中三位協助的學生合照
孫先生與同事組團參加浸大的高爾夫球日
孫先生於浸大服務多年,與不少同事
建立起友誼
孫先生為匡智會執行委員委員,義務協助
此非政府組織的工作

 孫百千先生

  • 香港浸會大學前財務長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榮譽會董
  • 匡智會執行委員會委員
  • 匡智會審計委員會委員
  •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真道書院管治檢討委員會委員

不少年青人或在職人士夢寐以求就是提早退休,希望不受工作的束縛,全情享受自由時間;不過,並非所有人萌生退休的念頭,純以自身的角度出發,亦有人選擇退休以騰出時間來陪伴家人。今期訪問的人物是財務達人,曾於多家大公司、大機構管理財務,更任職香港浸會大學財務長接近二十年之久。工作上他朝夕面對冷冰冰的數字,但從他身上流露的卻是浸大人暖暖的血統──關愛身邊的人與事。

浸大前財務長、香港浸會大學基金榮譽會董孫百千先生,名字跟其工作性質一樣,與數字有關,他掌握大學的財政命脈,然而,他於二零一二年退下火線,卸下財務長一職。原因很簡單,「想多一點時間陪伴父母。」縱使居高要職,但日理萬機的孫先生,想多見父母一面,原來並不容易。「在香港的工作環境下,晚上七時能夠離開寫字樓已經很難得,但父母親在護老院的起居作息時間較早,平日放工後探望,他們早已就寢。而周末、周日,自己或許有活動、應酬、出差,每星期可以探望父母的時間有限。」父母親年事已高,孫先生預算陪伴的機會只有越來越少,而且孫先生夫妻倆早年胼手胝足,略有積蓄,兒子們已學成就業,家庭的財政負擔不大,因此他一早已籌劃於二零一零年退休。不過,當二零一零年,他準備遞上辭職信時,工作上發生了突發事件,孫先生希望能協助大學妥善處理事件,才安心退休,於是推遲了退休計劃。到了二零一二年底,他終於如願退休,一心想着日後有更多時間盡孝,天天與父母親到酒樓飲茶,可惜,事與願違,正式退休前數個月,孫先生的母親離世;而碰巧在他退休後的首天,其父親因食道退化而不能進食,無法外出到酒樓享用美食。

信奉基督教的孫先生引用聖經總結其體會,『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物都有定時。』父母年紀不少,健康狀況的改變亦不是任何人可以决定的。孫先生為紀念父母親,以及鼓勵浸大的學生,先後雅諾捐資予浸大成立兩項獎學金,分別是孫張慕嫻傑出學生獎學金及孫凱鋒先生紀念獎學金,孫張慕嫻傑出學生獎學金鼓勵服務社會表現卓越的優秀學生,而孫凱鋒先生紀念獎學金則為獎勵成績有明顯進步的浸大生,孫先生每年定期捐資支持此兩項獎學金,為期長達二十年,剛好與孫先生服務浸大的年資相同。這個捐資的承諾,一下就是二十年之久,細問之下,孫先生的答案是「每件事情都應該有始有終、有定時」,他認為紀念父母,可以有不同方式,例如他會把父母的相片整理後放上Facebook與家人分享,「二十年後,或許我已不在人世,就把紀念父母的事定下終結,由我這一代去紀念更有意思吧!」

孫先生長時間服務浸大,盡心竭力,為大學發展作出貢獻,本已是浸大的福氣,難得的是他視浸大如同自己的家人,許下長久的捐資承諾。他樂意回饋,除了因為在浸大結識了一班好同事、好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還因為身為大學的財務大總管,對大學的財政瞭如指掌,更加明瞭大學發展的需要。「高等教育是成本非常高的事!」他指出全世界知名的大學都以研究為主導,但研究開支花費不菲,因此他希望盡一點綿力支持大學在獎學金方面的需要,寄望浸大能騰出資源去推動研究和教學。對於浸大未來的發展,他認為浸大有其優良的傳統,同事間溝通較好,期望浸大能夠選取一些強項而多加發揮,切忌仍依賴以往成功的項目,繼續「食老本」。 

在孫先生任職浸大的二十年間,香港的經濟大環境曾有急劇波動,例如九七年曾發生金融風暴,適值當年孫先生正改革大學教職員的公積金制度,過程令他留下難忘的經歷。事緣早於九十年代,大學教職員的公積金制度,以離職時的薪金作為計算基數,由於當時通脹高,每年人工的升幅可達雙位數,而政府在撥款中,用作支付教職員薪金的開支又設定了上限,因此,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早已提示八大院校必須檢討及改革其公積金制度,以確保長遠日後都有足夠的償付能力。

該公積金改動由九零年代初開始醞釀、推動、諮詢以致執行歷經數年時間,一方面需要充分諮詢教職員對新安排的意見,另一方面亦要尋找合適的解決方案,過程中遇到不少挑戰,最後浸大於九七年六月通過把當時的公積金解散,於是財務處尋找最佳方法把所有公積金的投資出售。然而,要尋找行政費較低而又合適的經紀需經過一定程序,到了八月中財務處才完成委任經紀,怎料股市在一日內下滑了百分之五,幸好在第二個交易日,股市強勁反彈,趁機在反彈時順利把投資全數出售,孫先生直言:「趁高位沽貨固然是好事,但當資產出售了,我們最擔心的就是股市再度攀升!」不過,事後股市出現大幅度調整,成為眾所周知的金融風暴。孫先生指若果當時大學教職員的公積金投資未能及時沽出,延遲一個多月才出售的話,收益將減少兩億元!回想此事,孫先生當時心情真像坐過山車,除了感恩上天眷顧,亦讚揚前任校董會主席劉華森博士的遠見,一早已囑咐要處理這個燙手山芋,而繼任校董會主席鄭慕智博士亦在關鍵時刻,召開會議及早下決定,讓大學能夠把握股市上升的時機,妥善處理公積金事宜。

孫先生作為大學的財務長,為浸大的高層職員,從同事閒談間得知有關他的往事,他一向敢言直諌,若他認為是對的事情,會毫不忌諱向上司表達自己的看法。孫先生指受其母親教導影響最深,明白職場上爭取下屬支持比討好上司更重要,正所謂「買上不如買下」,他認為對下屬關懷備至,他們樂意拼搏,做好團隊工作,得益的就是機構以及領導人本身。筆者訪問過一些財務處同事,他們亦讚賞孫先生照顧下屬,例如財務處安排退修,孫先生安排的活動,會同時顧及上中下層的同事,以致同事每年都很期待部門退修的日子。而且,自從孫先生擔任財務長後,他深信「資源運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將決定權放在實際執行的職員身上,由他們負責」,因此,在採購方面增加各教學及行政部門的自主權,讓大學運作得以更加暢順。

孫先生成長於窮苦家庭,因此特別體恤學生的需要。他與太太毫不吝嗇分享自身的經驗。在浸大任職期間,夫婦二人已參加親善家庭計劃,接待不少內地生,同時亦參加多間院校或香港會計師公會的師友計劃,他們每年跟這些參與計劃的學生見面多次,這些學弟學妹結婚或事業等人生大事,都樂於與孫先生夫婦二人分享,甚至帶同兒女或父母跟他們見面,很多時聚會有十數人出席,果真熱鬧,可見他們夫婦二人多年來協助的學生為數不少。孫先生認為現今新一代,未必有太多兄弟姊妹,初出茅廬時人際網絡相對較窄,因此他特別鼓勵這批學弟學妹彼此聯繫,「人生路上,有時並不知道何時需要向人請教,若遇上問題,就算他人未必能即時提供答案,若能指示一點方向,已為您節省不少時間,減少走錯路的機會。」孫先生雖然不是教學人員,但同樣抱滿腔熱誠,熱心啟導青年人的成長。

近年社會紛紛鼓勵青年人擇業以興趣為主導,不過,孫先生留意個別青年人,純以興趣出發,沒顧及入行所要付出的代價,例如,若有興趣做廚師,除了具備能力之外,亦必須明瞭廚師的工作模式,他們的用膳時間比一般人早得多,以便客人用膳的高峰期工作,他希望青年人入行前想清想楚,不應貿貿然單純以興趣入行,分析了解每個行業其獨特的運作及生活模式。

孫先生現在是自由身,除了繼續推動師友計劃外,他亦擔當一些義務公職,提供財務以及管理的專業意見,把多年來累積的豐富經驗傳承下去,協助不同群體。浸大人的可貴之處,就是大家就算走在不同崗位上,依然抱有熱誠,發揮影響力,為社會注入更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