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12日
王女士聯同錢大康校長與多位粵劇翹楚
一同公佈「雅趣聚緣戲曲慈善夜」的詳情
 王女士去年出席香港浸會大學基金晚宴
  2014年,王女士(左四)與丈夫一同出席安利(中國)日用品有限公司總裁顏志榮先生
獲浸大頒授榮譽大學院士儀式
2018年雅趣聚緣藝術基金會周年大會
多位雅趣聚緣藝術基金會的義工獲
義務工作發展局嘉許
王女士接受傳媒訪問
王女士與參與幼兒藝術班的學員合照

 
王碧影女士

  • 雅趣聚緣藝術基金會創辦人及主席
  • 香港浸會大學持續進修學院水彩課程
    主編及導師
  • 香港浸會大學持續進修學院通識及專業課程諮詢委員會委員(2011-2016)
  • 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諮詢委員會委員(2017-2019)
  • 北京東方書畫院名譽院長
  • 中國金都畫院副院長
  • 首都企業家詩書畫院院士
  • 通利音樂基金藝術課程總監
  •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 香港美協創會會員
  • 2007年,作品入選廣州首屆速寫展「千年花城,生態廣州」攝影繪畫大賽
  • 2007年,作品〈窗外的玫瑰〉入選第八屆全國水彩、粉畫作品展,成爲全港四位入選書畫家之一
  • 2009年,作品入選第十一屆全國美術
    作品展覽
  • 2014年,作品入選第十二屆全國美術
    作品展覽

出色的畫作轉化成動畫,投放於大型的LED屏幕,再融匯傳統的戲曲表演,究竟這個結合現代與傳統的演出,會有何視聽新感受?十天後,4月23日晚上蒞臨於北角新光戲院舉行的《雅趣聚緣戲曲慈善夜》便自有分曉。這場別開生面的演出是雅趣聚緣藝術基金會首次以表演形式籌款,邀得四位粵劇名伶及粵劇曲藝大師劉永全先生參與演出,共襄善舉,門票收益將在不扣除成本下,全數捐贈予香港浸會大學持續教育學院,資助學員赴海外作學術交流之用。

是次慈善夜的策劃者,正是雅趣聚緣藝術基金會創辦人兼主席王碧影女士。王女士是大學多年的友好,亦是浸大持續教育學院水彩課程主編及導師,其水彩作品屢獲殊榮。除了水彩畫,她亦研習書法、油畫、人像畫、粵劇曲藝多年,粵劇更是她致力推廣的藝術之一。今次演出除了廣邀老師、朋友、學生及義工團隊齊心公益,她更初踏台板,與大老倌對唱。細問策劃慈善夜的緣由,原來背後有其故事。

王女士在浸大持續教育學院任教多年。2016年,當時的浸大持續教育學院持續及專業教育總監陳志強博士專程到雅趣聚緣基金會拜會王女士,談起學院一直希望資助學生到海外作學術交流,擴闊學生眼界,但欠缺財政資源,希望王女士考慮協助。王女士一直牢記這事,怎知不足一年,陳志強博士突然離世,王女士於是下定決心,在2017年2月開始籌備這場慈善夜,以實現故友的遺願,並希望今次慈善演出作為牽頭,為持續教育學院的學生海外交流活動籌款;同時亦協助基金會推廣粵劇至新的觀眾層。王女士指雖然雅趣聚緣基金會已有多年推廣粵劇戲曲的經驗,不時到社區中心、老人院、醫院等舉行粵曲演唱,或邀請受惠機構免費欣賞粵劇,但今次演出獨出心裁,希望藉着一些嶄新的元素為觀眾帶來非一般的戲曲感受。因此,她特別邀請了著名畫家江啟明老師借出水彩畫作〈蝶舞飛揚〉,供舞台設計的製作團隊加上動畫效果,令畫作上的彩蝶靈動地飛舞於戲台上;她又把十幅由基金會老師創作的畫作製成動畫,呈現於LED大屏幕前,配合粵劇曲目的演出。就在演出前一個月,團隊試播動畫供劇團排練,王女士形容「效果震撼,令人眼前一亮」,連參與表演的粵劇名伶也擊節讚賞,令團隊十分鼓舞。

為慈善出心出力,付出無數時間和心血,已是王女士多年來的習慣。王女士曾多次把自己的作品集結成書,畫冊銷售的收益悉數捐贈予慈善團體或支持四川地震災後重建等公益項目。此外,王女士長期擔任義工導師,為弱勢社群進行藝術培訓:正是參與越多,越發現這些弱勢社群的需要:「個人的力量十分有限,必需動員其他有心人,才能有效、持續地為弱勢社群服務。」因此,在2009年,王女士與一班志同道合的友好成立雅趣聚緣藝術基金會,為弱勢社群提供免費藝術培訓,跟社會上較不幸的一群分享生命的恩賜,持續以善心回饋社會。

「做人不要吝嗇,自己學懂的技藝,根本不能帶走,何不把自己所學傳授於他人?」王女士就是抱着這個雖然簡單但極有意思的念頭,與身邊朋友分享,因而凝聚了不少同道中人。奇妙的經歷陸續有來,不單有會計師朋友義務協助,把基金會註冊成慈善團體,又有律師朋友願意擔當義務法律顧問,而藝術導師就願意花時間到前線免費教導各種有需要的人士作畫,部分導師更貼心地免費為智障學生刻圖章,供學生作畫之用。近年,基金會的成績有目共睹,義工人數已累積超過一百人,不少熱心義工更獲義務工作局頒授金獎嘉許,同時亦多了有心人捐款支持基金會的工作。

基金會服務對象繁多,例如有智障人士、自閉症人士、過度活躍症或肌肉萎縮症患者、傷殘人士、基層婦女及癌病康復者等。王女士猶記得曾到一間復康中心教授成年智障者作畫和書法,這些學生從未習畫,自身亦各有限制。然而,經過一年時間,一位經常「搞搞震」的學員也培養出興趣來,更請王女士多給時間作畫,令她十分感動。之後,多位學員又在復康中心的協助下把畫作展出,吸引了不少傳媒報導,可見基金會的工作確實為這些有需要人士開拓出新的視野,增添了生活的色彩。王女士表示:「在進行藝術培訓的過程中,我們領悟到藝術可以豐富弱勢社群的生活,為他們燃點希望,甚至改變他們的未來。」所謂教學相長,王女士自己也從學員身上有所體會:「試過在復活節前夕,我帶了糖果送給學員,分發糖果後我隨手就把原本盛着糖果的小盒子丟進垃圾箱,但學生連忙嚷着要把盒子保留,不要浪費,令我驚覺要學會珍惜感恩。」

更讓王女士欣慰的就是不少學生也樂意加入基金會參與義務工作。王女士笑言教導多年來「從未遇過一位頑劣的學生」,慶幸學生明白她為人做事認真用心。王女士認為看畫如看人,如作畫者生活面對壓力,其畫風則較為沉鬱:「一些最想以畫賺錢的人,作畫時計算應如何迎合市場,怎知到頭來畫作就做不好。」因此,王女士笑言教學時也會跟學生談天說地,因為「一個品行好的人才能作一幅好畫」,希望學生品藝兼善,缺一不可。

王女士的經歷有不少值得學習的地方。王女士曾在商界任職,為了照顧家人,放下高薪厚職;在偶然的機會下,接觸了水彩畫,拜師學藝,於2007年以畫作〈窗外的玫瑰〉參展內地「全國水彩、粉畫作品展覽」,從三千多份作品中脫穎而出,成為唯一入選的土生土長香港畫家。其後,王女士亦有其他作品相繼獲得大獎,並獲邀成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成為國家認可的一級畫師,是香港二十多位國家一級畫師中,鮮有的本土出生女畫家。王女士的經歷告訴我們,即使中途才選擇以藝術為事業,只要全情投入,也能做出成績。正如王女士在其首本作品集的序言寫道:「我相信,將一種興趣用恆心和毅力去澆灌,也終有開花結果的一日。」

王女士認為以自己的興趣作為事業,最能夠發揮所長。每個人雖然際遇不同,但只要「盡力而為,事半自然功倍。」她亦感恩遇到多位恩師,從老師身上吸收充足的養份,再把自己的長處加以發揮,開闢了新的藝術道路。王女士笑言自己不是成功的人,因為相信成功的人,未必快樂,有時難免要做一些違背良心的事情,她寧願做回自己,因為做一個真誠坦率的人最快樂。

王女士的其中一本作品集邀得廣州美術學院院長黎明撰序:「藝術創作,離不開生活。王碧影正是一位熱愛生活、用心努力的畫者。保持着一顆對生活熱愛的赤子之心,對芸芸世界用心欣賞和努力詮釋。」就是王女士對藝術的熱愛,對事物細緻入微的觀察,令她的畫作能捕捉世界上斑斕的色彩,勾劃出人間美好的意境。但願有更多如王女士般的有心人,透過傳揚藝術,回報社會,為人世間帶來更多姿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