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5月24日
葉牧師一直慷慨捐資支持大學發展,圖為接受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榮譽副主席證書
 葉牧師2017年獲頒25年長期服務獎
 葉牧師與校牧處同工合照
葉牧師在大學儀式上帶領祈禱
校牧處每年舉行畢業禮讚,恭賀應屆畢業生完成學業
葉牧師期望校牧處能夠與學生同行
葉牧師與兩位擔任教職員詠團指揮的學生留影

 
葉敬德牧師

  • 香港浸會大學榮休校牧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榮譽副主席
  • 前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兼職講師
  • 前香港浸信會神學院董事會副書記
  • 前香港浸信會醫院董事及基督教事工委員會委員

香港浸會大學自創校以來,即以「篤信力行」為校訓,恪守「全人教育」的辦學理念,特設校牧處,為大學社群提供牧養、關顧及輔導的服務,讓每一位浸大人的身心靈得到均衡的發展。葉敬德牧師剛於四月榮休,從校牧處之首這位置退下,我們當然把握機會跟他做訪問,讓他細訴多年來服務浸大的喜與樂。

葉牧師擔任校牧十三年,兼任宗哲系講師和曾任宿舍舍監,他還是浸大歷史系的校友,更是香港浸會大學基金榮譽副主席!時光荏苒,葉牧師由畢業到就業,再到如今榮休,跟大學結緣逾四十載,一路走來,始終如一,是甚麼原因令他對大學不離不棄呢?「因為無其他人請我囉!」葉牧師以一貫的幽默回應筆者的提問,其實「無其他人請」只是表象,真正原因是他未畢業已獲學院聘用,擔任一年制專上課程的歷史科講師。四年後,適逢學院力爭上游,鼓勵教職員進修,葉牧師便申請休假兩年到美國修讀神學,然後再回母校任職,先擔任大專禮拜堂牧師助理,之後繼續在校牧處工作。過程中,葉牧師的事奉心志愈益堅定,加上本身的興趣是教書及牧養工作,在大學任職多年後,決定再次到海外留學,先後在美國及英國攻讀基督教倫理,最後成功取得博士學位。

葉牧師學成歸來,專門研究基督教倫理,當中涉及不少敏感的議題,例如基督教社會運動、同性戀等。「大專院校的風氣相對開明,加上一直在母校工作,與同事之間相處融洽」,因此令葉牧師順理成章再次返回母校工作,在宗哲系講授基督教倫理等科目。當年浸會學院尚未正名,資源緊絀,人工偏低,而葉牧師也不是沒有更好的選擇,但基於一份強烈的使命感,他最終決定跟母校風雨同路,一起實踐全人教育。後來浸會持續發展,興建了自己的宿舍,葉牧師認為「舍堂生活能有效配合全人教育,相輔相成」,故主動請纓擔任舍監,與學生一起生活、同行和成長,關顧學生的需要。

2005年校牧一職出缺,葉牧師應大學之邀重返校牧處,其中一項任務,便是為該處籌款。不是只有中小型教會才會面對資源不足的問題嗎?浸大的校牧處有大學做後盾,理應不會有金錢煩惱吧!外界一般有如此想法,但葉牧師說其實不然:「在私立學院的年代,資源尚可自由分配,反而大學正名後,政府撥款不包括福音事工,而校牧處又不像其他教會可以靠信徒定期奉獻,幸得謝志偉校長及一批校友支持為我們籌款成立了一個基金,加上大學亦『購買』校牧處的服務。儘管如此,這些經費也只夠支付四至五位同事的薪酬,確實捉襟見肘。」現時,校牧處六成經費需要自行籌募。

政府早前推行「三三四」學制,學生人數大增,校牧處需要增加人手,更是百上加斤。向上帝祈求吧!《聖經》不是説:「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嗎?說的沒錯,但葉牧師更相信「天助自助者」,即使上帝有供應也要自己先做好本份,故他四出募捐,分享異象,「讓捐款人了解大學基督教事工的需要」。為甚麼別人要捐錢支持校牧處呢?葉牧師指校牧處工作就是與學生同行,成為他們的屬靈夥伴。「雖然同學在大學學習的時間只有短短數年,未必能於在學時已見證他們的成長,但有不少同學在畢業後持續與我們聯繫,看見許多學生在不同崗位能發揮所長,我實在感到十分欣慰。」從校牧處的刊物中可見不少畢業生的感言:「那些年,我遇上作為學生解決不到的難題,校牧處同工奉獻了時間和智慧給我,使我明白同工的愛心……」「假如沒有校牧處,我可能不會對信仰有更深的體會……」

過去二十年,浸大由一個約三千人的群體發展至超過一萬人,校牧處的工作除了以學生事工為重,還有教職員,校友及全港性的基督教聚會等,而單是學生事工,由原本只有詩班,再增設基督徒樂隊、多個學生團契,每年又舉辦領袖訓練、短宣體驗或交流團等,希望藉着不同活動,讓同學反思信仰,了解時代的需要,在教會及社會發揮影響力,成為成熟又全面的基督徒領袖。葉牧師不諱言隨着學生人數增加,校園事工的財政需要亦大增,因此,「盼望以後有更多人和機構奉獻支持校牧處的工作!」

每個年代都有「世代之爭」,上一代看後輩總是不順眼,而新一代又覺得長輩「堅離地」,不明白他們想要過甚麼樣的生活。而這個「世代之爭」在今日的香港似乎愈演愈烈。葉牧師牧養過一代又一代的大學生,親身見證不同年代學生的成長,他也不得不承認,「現在的年輕人未必願意讓你輔導」。他們生活在多元化的社會,而在尋尋覓覓中,有時難免感到迷茫,所以葉牧師鼓勵同工多點與學生交流溝通,以朋友的身份相處,先建立互信,待關係穩固後,再談輔導或傳福音。事實上,遇有師生碰到生病、受傷、不幸離世等突發事件,除了學生事務處,校牧處亦會於前線協助學生及其家人,提供支援及心理輔導。

有人說,今天的大學生在政治的投入度較高,手法也比較激進。葉牧師認為這不一定是壞事,畢竟學生關心社會、改進社會,本來就是天經地義,而手法有問題,只是經驗不足,處事欠成熟而已。雖然「學生未必會聽我們一套」,但大學教育正是要培育學生有獨立思考、批判的思維,葉牧師提出了一個發人深思的問題:「學生聽教,固然成功;不聽教,也是成功。視乎你怎樣看。」

回顧在浸大的漫長歲月,有沒有一些經歷令葉牧師特別難忘呢?「沒有!」他笑說:「平淡是福,難忘經歷通常不是好事。」不過,當葉牧師提到有不少學生在畢業後回來找他聚舊,或結婚時請他共證山盟,又或帶新生兒回校與他拍照留念,葉牧師不禁流露出滿足的笑容,每每看到畢業生出人頭地,在社會上擔當領導角色,葉牧師更是由衷替他們高興。始終這麼多年的牧養工作,和無數學生結下情緣,又豈能輕易放下?跟葉牧師相識多年的同事,又怎會捨得他離開?惟人生總有不同階段,天下無不散之筵席。在此,我們衷心祝願葉牧師生活美滿,在其他崗位發光發熱,榮神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