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9月06日
崔紹漢博士獲致送香港浸會大學基金證書,感謝他對大學的支持
 崔博士2018年獲香港浸會大學傑出校友獎
 謝志偉校長伉儷和多位化學系校友到場致賀
崔博士獲傑出校友獎
崔博士於2018年傑出校友獎高桌晚宴中
與同學分享
多位化學系舊生會成員早前祝賀崔博士獲獎
一眾化學系校友慶祝浸大創校60周年,同時亦展開「莫民雄博士化學講座教授席」的籌募工作
崔博士定期抽時間做中醫義診
崔博士不時獲邀主講中醫講座

 
崔紹漢博士

  • 健康化驗中心有限公司行政總裁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會董
  • 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碩士課程
    客座講師
  • 香港中文大學臨床生物化學博士
  •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博士
  • 註冊中醫師
  • 認可化學師
  • 特許科學家
  • 香港一級註冊醫務化驗師
  • 臨床生化學會認可生化學家
  • 新華中醫藥有限公司董事
  • 健康食物檢測有限公司董事
  • 健康中藥檢測有限公司董事
  • 健康養生產品有限公司董事
  • 澳門醫學化驗中心有限公司董事
  • 英國生物醫療科學學院高級院士
  • 皇家化學學會高級院士
  • 香港衛生護理專業人員協會會長
  • 亞洲抗衰老協會會長
  • 曾任教香港理工大學醫療科學系
  • 曾任浸大中醫藥研究所榮譽研究員
  • 曾任香港浸會大學理學院顧問委員會委員
  • 曾任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教務委員會委員
  • 曾任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醫課程評審小組委員
  • 曾任澳門科技大學澳門藥物及健康應用研究院副院長
  • 曾任澳門科技大學健康科學學院副教授

「做義工是會上癮的,一開始做就甩不到身!」集化學家、特許科學家及註冊中醫師於一身的崔紹漢博士差不多每星期都會上門義診,探望的都是行動不便或居於偏遠地區如大嶼山深屈的病人,單程車程已要兩個多小時,來來回回連同診症花去大半天,只診治到一個病人!即便如此,崔博士在過去數年默默把時間騰出,風雨不改,上門向一個又一個病人贈醫施藥,背後的信念不純然是滿足感,而是肩負一份使命「不枉自己在社會上做一個有用的人!」

崔博士最深入民心的印象相信就是其中醫學者身份,因為他不時擔任電台及電視節目的嘉賓主持,從中、西醫學角度講解保健養生之道,更有十一本著作,結集多年心得,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講解中醫學及都巿人最常見的健康問題。近幾年亦獲邀每年於書展主講癌症病人須注意的飲食和養生保健之道。其實,崔博士並非只有中醫師這一面──他亦是臨床生物化學博士,不但經營化驗集團,還在醫學化驗方面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更曾於多份國際醫學刊物發表臨床生化病理、化驗和中西醫學結合的臨床研究論文,是一位見多識廣、學貫中西的學者。

由學生年代至今,崔博士數十年來都以不同身份與浸大保持着非常緊密的聯繫。他不單是化學系及中醫藥學院的校友,更是浸大社會科學院碩士課程的客席講師、中醫藥研究所榮譽研究員、理學院顧問委員會委員、中醫藥學院教務委員會委員等。他不時捐資支持母校的各項發展、獎學金或學系的發展基金,又透過其經營的化驗集團,為學弟妹提供實習機會,因此他笑稱視母校為「外家」,這形容格外貼切。

崔博士跟我們細說了不少當年在浸會學院就讀時難忘的生活點滴。當年一眾化學系同學感情要好,幾名同學在九龍城一帶租地方住,不論上課、溫習,甚至課餘打排球、踢足球也一起。為應付考試,每人負責溫習一部分,然後互相分享學習要點和心得,大家一起渡過不少考試難關,友誼自然日益深厚。就如崔博士所形容:「當時同學間互助互動的氣氛很強,同舟共濟。」師生關係亦非常密切,校方高層都願意放下身段支持學生,上上下下都有一顆不想被人看輕的心態,凝聚力很強。

當時不少同學來自澳門,大家都希望畢業後即使各奔前程,也一定要保持聯絡。因此,崔博士就牽頭與同學一起創辦「化學系舊生會」,承傳這種關愛學系的精神。「化學系舊生會」是浸會學院首個由學系成立的舊生會,崔博士曾連任三屆會長,前校長謝志偉博士也表揚過「化學系舊生會」是浸會校友組織的「Chapter 1」(第一章),因為自始之後,其他學系陸續仿效成立自己的校友會。2005年,「化學系舊生會」背後一位重要人物,前浸大副校長兼化學系系主任莫民雄博士不幸離世,其胞妹莫倩馨校友(亦是化學系畢業)倡議成立基金襄助母校,崔博士等舊生響應支持,遂成立了「莫民雄博士獎學金」;其後舊生會又於2016年建議籌款為化學系設立「莫民雄博士化學講座教授席」,可見化學系校友上下一心,團結一致。

這位熱心的化學系大師兄在化學方面有許多建樹。崔博士自化學系畢業後,一直從事與化驗有關的工作,並教授醫療化驗方面的知識,曾為澳門建立首所有國際認證的化驗所,又獲英國生物醫療科學學院高級院士等榮譽。甚麼原因驅使他於2000年重返浸大修讀中醫學博士,搖身一變成為今天的中醫學者?原來崔博士自小氣管便十分敏感,偏因工作需要常常接觸化學品,因此多年來備受咳嗽困擾;他一直服食各種西藥,但始終不能根治。直至一次向中醫師求診,接受治療後咳嗽情況大減,即使發病也不會持續太久,這個經歷引起崔博士心中一大疑問:究竟中醫如何治病?

有一天,崔博士跟家人閒聊時得悉原來已故的祖父也是中醫師,令他發覺「原來自己有着中醫的血脈」,於是開始報讀了一些業餘中醫課程。最初,他只是抱着多了解的心態,怎知愈讀愈有興趣,而且成績往往名列前茅,令他更有決心在中醫學科上努力鑽研。崔博士的做事方式是「要麼不做,要麼就把事件做到最好」,定下了目標,就會全情投入。當時他已是化驗所的東主,日常要上班工作,但他仍堅持在聖誕及復活節假期到廣州中醫藥大學做實習,數年間便考獲中醫師資格,正式成為一名註冊中醫,更開設了中醫診所執業。

崔博士的化學博士背景加上優異成績令廣州中醫藥大學的教授對他另眼相看,該校校長更邀請他修讀博士,但崔博士考慮到要打理香港化驗所的業務,所以沒有答應。後來在某個場合,謝志偉博士向崔博士提議回浸會母校讀中醫,謝校長更「送佛送到西」,向北京西苑醫院一位中國科學院院士、浸大榮譽博士陳可驥院士引薦崔博士,於是崔博士再次返回浸大讀書,開展了四年的中醫學博士生涯。

先後兩度到母校浸大讀書,時隔多年,崔博士頗有感觸:「舊地重臨,發現硬件變化迅速,校舍已由九龍塘一隅擴展至多個校園,很羨慕現在的學生擁有更豐富的資源。不過,令我最深刻的還是軟件方面,老師關愛學生的精神沒變,師生關係密切,正是浸大根深柢固的文化。」

崔博士習生物化學及中醫多年,他認為中醫及西醫屬於兩個不同的醫療體系,各有長處。中醫善於調理,西醫善於求證,中西醫體系其實有很多互通互補之處。要令中醫在世界的醫療體系中佔一席位,他認為首要將古老的中醫教學內容現代化,令一般市民易於理解。中西醫要互相溝通,創造共通的名詞和定義;例如「心」在西醫角度指的是一個器官,但在中醫角度則不止於此,「心主血脈,心主神明」,「心」也包含了大腦的功能,所以溝通上容易引起誤會。第二,中醫應該科普化及科研化,必須透過科學研究拿出證據去支持中醫的診斷,例如現時中醫把脈、舌紅等都沒有客觀的指標。因此,他很認同浸大或其他本地大學的做法,學西醫也有必修課程修讀中醫學,同樣中醫課程亦要學習西醫理論,「有人說最好的中醫會在香港或海外出現,原因就是國內太側重把資源投放於最尖端的研究如生物科技上,而不是治療診斷,這個說法也不無道理。」崔博士又說他看到時下不少年青人都察覺到中醫發展的潛力,有志修讀中醫,他的千金也是其中一份子。

崔博士除了不時在電視及電台節目分享中醫知識和解答觀眾聽眾的提問,近十年也踏上義診之路,由最初公餘行山玩樂時為鄉郊村民把脈、寫藥方,發展到後來主動跟榕光社合作,提供上門中醫義診服務。「有天在報章看到有西醫每星期帶着藥箱到天橋底替露宿者義診,對此我深受感動,中醫有『懸壺濟世』的精神,更加令我萌生起做義診的決心。」從義診的經歷中,崔博士看到不少社會悲劇,但同時深切感受到人間有情。社會上的確有很多極需要別人幫助的市民,這也是崔博士希望繼續幫助人的動力,「聖經說『施比受更為有福』、中國人也常說『助人為快樂之本』,所以即使花時間心神做義工,我自己也很享受。」

崔博士說成為中醫師,回憶起來,並非計劃之內的事,人生之路都是由不同的巧合和際遇拼湊而成。請教他的成功之道,崔博士謙稱只是工作數十載後有點心得而已,當中包括要「有明確目標、有毅力、專注及勤奮」。初中年代讀到的一篇文章亦對他影響深遠,內容提及一位希臘偉大思想家每天都會早起兩小時,自始崔博士就坐言起行實踐「早起兩小時」,並養成習慣,每天平均五時半起床,梳洗後讀書、寫文章及工作,七時多就做運動,長年累月之下,比別人賺多了多不勝數的工作時數,崔博士笑言「書也出版了十一本了,現正籌劃明年會出版的兩本書」,而謝校長也曾讚賞「阿崔如此成功,就是夠專注!」

身為亞洲抗衰老協會會長,崔博士留意到不少疾病如中風、心臟病、糖尿病等都有年輕化的趨勢,很多年青人有不好的生活習慣,首先是晚睡,錯過了最佳入睡時間,影響了體內生長激素及第一型胰島素生長因子的分泌和吸收,令人體的生長及自我修復效果大打折扣。其次是年青人愛吃快餐、不愛吃新鮮蔬果,飲食習慣有欠均衡。再者,是缺乏運動。崔博士認為「治未病」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年青人應該好好把握年少時間,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預防疾病才是上策。

談起養生之道,除了從睡眠、飲食和運動入手,崔博士提出了幾項簡單易做的抗衰老良方,例如多梳理頭髮,可以疏通經絡,因為身體的陽經全部集中於頭部,多梳頭可以刺激頭髮生長又能令頭部氣血充盈,臉色也會好看;多曬太陽亦是好事,中醫角度認為很多大病都因為寒冷而來,崔博士指如果一星期有數小時讓陽光照射皮膚,就能夠活化體內的維生素D,加強鈣質吸收,有利骨骼之餘,也能對抗一些衰退性疾病,包括癌症、心腦血管病、退化症等;另外,保持心境健康亦非常重要。崔博士總結:「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動補,動補不離心補。」

《黃帝內經》記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些養生之道早在二千年前已有論述,如今有崔博士身體力行,親自示範,研究養生多年的結果是保養得宜,魄力十足,身心長青,崔博士作為養生專家絕對有其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