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08日
楊女士(右四)出任香港浸會大學青年企業家「創業、實習及師友計劃專責小組」召集人
 旭日集團董事長楊釗博士(左三)、楊燕芝女士
(左二)等於2014年捐資協助雲南地震災民
 楊女士(右二)2015年出席水墨階梯啟用剪綵儀式,集團支持在香港各區打造水墨階梯
楊女士2018年在集團歲晚聯歡晚會上分享
傳承感言
楊女士(前排右四)於2018年率領香港廣東社團大灣區青年聯盟惠州考察團到訪惠州,了解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
楊女士出席百仁基金主辦、中國香港龍舟總會
協辦的「百仁百槳」設計比賽頒獎禮
楊女士擔任香港小母牛籌款委員會2018副主席,
參與「小母牛湖北探訪團」

 
楊燕芝女士

  • 旭日集團董事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青年企業家委員會委員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青年企業家委員會「創業、實習及師友計劃專責小組」召集人
  • 香港浸會大學諮議會成員
  • 香港浸會大學商學院諮詢委員會委員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惠州市政協委員會委員
  • 香港公益金新界區百萬行聯席主席
  • 香港中華總商會選任會董/教育資助委員會副主席
  • 香港紡織商會副會長
  • 香港工商總會會長
  • 香港各界婦女聯合協進會名譽副會長
  • 香港廣東青年總會副主席
  • 百仁基金理事
  • 香港惠州社團聯合總會常務副秘書長
  • 惠州新動力常務副主席
  • 香港天津工商專業婦女委員會副主席

炎炎盛夏,來到位於九龍灣一幢甲級寫字樓──一號九龍(One Kowloon)進行訪問。這座名字別具氣勢的辦公大樓由旭日集團興建,而集團的總部也座落於此。甫進辦公室,便會發現這裏設計清新別緻,景觀開揚,更佈置了一片竹林,一如集團的名字,充滿朝氣。接受我們訪問的是清麗脱俗、活力滿滿的旭日集團第二代──青年企業家楊燕芝女士。楊女士既是旭日集團董事局成員,又是旭日企業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負責集團的金融和地產業務,也身兼多項香港及內地社會公職。本年初楊女士應邀擔任香港浸會大學基金青年企業家委員會委員,還成為其中一個專責小組「創業、實習和師友計劃」的召集人,真可謂能者多勞。

旭日集團由董事長楊釗博士與兄弟建立,最初為一家小型牛仔褲加工廠,其後業務逐步擴展至服裝製造、貿易和零售,服裝零售品牌包括真維斯、Quiksilver、Roxy等,最後更成功上市。集團因時制宜,經歷多次轉型,現已成為一所集地產、金融和服裝零售於一身的綜合性企業。楊女士負責的金融投資及地產發展業務,在集團資產中佔最大比重。她經常游走於美國、中國內地公幹,難得的是楊女士仍樂意在百忙中抽空襄助浸大發展,原因正是楊女士畢業於浸大的工商管理學院,飲水思源的她對貢獻母校念茲在茲。楊女士跟我們分享了不少讀書時的難忘經歷,她憶述當年浸大還沒有學生宿舍,不過她有幸參加了一個由學生事務處舉辦的計劃,有機會入住吳多泰博士國際中心兩年,擔當到港外地交流生的室友,協助外國同學適應香港的生活,亦讓她進一步了解外國的文化。

此外,楊女士更兩度獲選到美國的企業作暑期實習,先後在美國芝加哥 (Chicago)的摩托羅拉(Motorola)實習及在亞特蘭大(Atlanta)一間搜尋引擎公司做網絡營銷。楊女士說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獨立自主:「那時資訊科技未及現在發達,衣食住行都要自己一手一腳規劃和決定,實在是個難得磨煉自己的機會,而這個經歷也驅使我決定畢業後遠赴美國工作。」楊女士形容那兩次實習讓她了解到商業機構的營運模式:「大企業有其管理模式,而小企業內則不論項目大小,自己都有份參與,因而得到不同的寶貴體驗,加上能了解當地文化,確實是增廣見聞!」她亦特別提及當年在浸大學習過簡體字,日後到內地工作時便能學以致用。

大學畢業後楊女士在美國紐約工作,一面進修一面上班。楊女士表示,之前從來沒有打算加入家族企業,但家人都在香港,況且父母年紀越來越大,因此想回港多陪伴家人。起初她只想在港稍事休息,但當父親和叔叔知道她未有下一步計劃,便建議她回來幫手,而她亦只是希望減輕父親的工作負擔。楊女士謙遜地表示:「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人生每個階段都有新的東西學習,回來後就抱着學習的心態勤奮工作,幸好公司已有成熟穩定的團隊,我經常主動詢問及聆聽公司同事的意見,然後再作判斷。」她慶幸公司有不少資深的「老臣子」扶持,他們又樂於跟她分享經驗。

不少第二代對回流家族企業有所抗拒,楊女士深明箇中原委。「父輩對我們的要求不是單一的,我們不是單純的打工仔,更是家族成員,具有雙重身份,因此對我們的要求特別高。」為了做得更好,楊女士給自己訂下目標。「如果一個打工仔能夠做到最好的是100分,我會要求自己做到120分,目標定得遠大,便有機會做得更好。作為家族一份子,交足100分功課未必足夠。不過,要由100分進步至120分,相信付出的代價不是單純20分的功夫。」她相信父輩或許認為120分的目標未夠高,但她會把這些期望轉化成鞭策自己的動力。

旭日集團多年來持續取得佳績,楊女士認為全賴楊氏兄弟的努力和睿智,集團的成功之道可概括為十二真言「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轉」。楊女士笑言:「這十二字看似容易,但當中如何把握機遇,何時進退,破舊立新,包含着無窮的智慧、豐富的經驗和前瞻的眼光。」楊女士指出家族亦有其他第二代在集團工作,但大家都坦言不及父輩的魄力,不像他們個個都可一夫當關。若要數叔叔和父親的優點,楊女士笑言甚有難度,因優點實在太多了。父輩們常常提醒我們做人要有「一心三肯」,即要「有一顆肯承擔的心,肯學、肯捱、肯蝕底。」前面三點容易明白,但「不怕蝕底」應怎樣理解呢?楊女士解釋:「不要僅僅着意眼前,計較得失,因為人生的旅途漫漫,長遠你賺到的定比今天蝕了的多!」父輩們還常常以中國傳統的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教導,楊女士父親經常強調,「說好話、存好心、做好事」,每天都要反省和檢討自己,所謂「吾日三省吾身」。這些教導均已深深植入她的心中。相信正是上一代的言傳身教,令到楊氏一家能齊心協力、團結一致為企業奮鬥。

楊氏家族飲水思源、重情念舊的美德同樣教人傳誦。旭日集團在香港和內地歷年所作的公益捐獻達數十億元,而家族亦特意回到家鄉惠州設立中國總部。楊女士指父輩們都實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理念,即是首先做好自己、照顧家庭,當能力越強大,就自覺有責任去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由於家族成員大多是佛教徒,因此家族都以回饋社會、回饋家鄉為己任。除了弘揚佛法,教育、青年事務和支援低收入家庭均是集團捐獻的主要範疇。

受到叔叔們的薰陶,楊女士於2010年回到家族企業工作後開始參與社會公職,最初的都跟家鄉惠州有關,例如加入惠州新動力,協助籌劃香港青年到內地的實習團。不經不覺,現時的公職數目已累積至十多項,單單浸大也佔了三項。楊女士笑言需要在工作和公職之間作出平衡,但綜觀來說她是樂在其中的,一方面希望透過網絡和各界的團結,凝聚更大力量;同時亦因為從中得到很多經驗,無論對個人成長或公司發展也有裨益,而且也可更加深入了解商界和社會。

身為浸大青年企業家委員會委員之一,楊女士表示喜歡接觸年青人,有時能從他們身上發掘到靈感。她指自己在職場曾受前輩悉心教導,因此她希望推動師友計劃,向年輕畢業生給予職場上的指導。楊女士經常到海外或內地不同地方工作,她指曾參與一些座談會,留意到每當到了答問環節,香港學生大多保持沉默或一早離開,反觀內地學生表現積極進取,不放過任何發問的機會,甚至大會完結後仍圍着講者踴躍發問。看到這樣的反差,她直言擔心香港學生的競爭力。「香港社會的發展更趨多元,香港年青人的競爭對手不再局限於本地,還有外地留學回流的畢業生和內地到港的大學生。如果香港的學生仍然覺得自己身處一個安穩的環境,未免太欠缺危機感。」她希望香港學生能夠更加主動,明白到自身的認識有局限,願意把握機會走出去,積極學習。

談起嗜好,楊女士原來已學習瑜珈多年,現在仍會定期做瑜珈,幫助心靈紓壓,消除日常工作所積累的疲勞及壓力。楊女士認為瑜珈跟禪修有些相似,皆能靜心修身。此外,她也開始行山,希望多陪伴母親運動。佛教一些思想主張「行善要及時,功德要持續」、「孝順父母,增長福慧」,相信楊女士亦正在此道路上默默實踐,向前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