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3日
鄭主席獲香港浸會大學基金致送紀念品,答謝他多年來支持基金工作
 鄭主席與校長錢大康教授及香港浸會大學基金榮譽主席王英偉博士合作無間
 鄭主席主持2017浸大冠名講座教授就職典禮
已故饒宗頤教授捐出畫作支持饒宗頤國學院
發展,鄭主席代表大學致送紀念品予饒公,以表謝忱
鄭主席為浸大物色了陳新滋校長和錢大康校長,是任內最難忘及重要的任務之一
鄭主席在任期間大學有不少新建築物落成,其中包括教學及行政大樓及郭鍾寶芬康體文娛中心
2017年,鄭主席獲澳門科技大學頒授
榮譽工商管理博士

 
鄭恩基先生,BBS,JP

  • 香港浸會大學校董會暨諮議會成員、副主席及主席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董事局當然成員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贊助會員
  • 鄭漢鈞顧問工程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 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校董會成員
  • 澳門科技大學工商管理榮譽博士(2017)
  • 香港特區政府頒授銅紫荊星章(2015)
  • 醫院管理局成員(2009-2015)
  • 城市規劃委員會成員(2006-2012)
  • 香港房屋委員會委員(2000-2006)
  • 香港特區政府委任為太平紳士(2000)
  • 青年事務委員會成員(1998-2004)
  • 廉政公署防止貪污諮詢委員會主席
    (1998-2000)

「當初政府委任我做香港浸會大學校董會成員時,任期只是兩年,由最初擔任成員,然後成為副主席、主席,轉眼間,我在浸大已服務了20年!」香港浸會大學校董會暨諮議會主席鄭恩基先生將於今年12月底卸下主席重任,以其一貫幽默的作風,當然絲毫沒有離愁別緒,還笑言由兩年變成20年,可能是教育局誤把2寫成20了!我們趁機跟鄭主席做訪問,細聽他多年來服務浸大的點點滴滴。

從1999年鄭主席到任後,浸大一直以高速發展。「陳瑞槐夫人胡尹桂女士持續教育學院大樓、賽馬會中醫藥學院大樓、浸大學生宿舍、石門校園、石硤尾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啟德校園、傳理視藝大樓、教學及行政大樓、雷生春……我都有份參與,見證這些地方一一落成,確實有滿足感。」鄭主席數算任期內落成的浸大建設,真的十個指頭也不夠,可見其建樹甚豐。主席是專業的結構工程師,他笑言自己不是學術人員,正好替浸大監督着每項工程建設。鄭主席記憶力過人,每幢樓宇由哪一位物業處處長負責、主管任職多久,他均記得一清二楚。他說是因為發展每項建設時,他必須與校內的同事緊密聯繫,還記得物業處處長一職曾懸空數月,項目卻要如期展開,「我和時任行政副校長的莫民雄博士便要共同處理物業處處長的部分工作!」

浸大正推行「策略發展計劃2018-2028」,預料在建設方面將在未來十年繼續以驚人的速度推進。鄭主席指香港浸會大學基金的工作十分重要,要好好配合大學的發展,故基金的工作只得一項,就是「集腋成裘,拼命籌款,籌得幾多得幾多!」他指浸會大學道校園旁前李惠利校舍用地即將建設學生宿舍及教學綜合大樓,另外大學又將重建善衡校園,縱然特區政府有所承擔,大學也要籌募龐大的經費才能支付這些建設費用:「就算政府出『雞』,我們出『豉油』,大學要負擔的數目也以數十億元計算,未來十年的籌款需要可想而知。」

鄭主席還提到高等院校在籌款時其實面對很多挑戰,例如現時要籌款的不單是本地院校,還有不少歐美及內地大學:「本地高等院校籌款所面對的競爭來自世界各地,哈佛、牛津同樣也向香港的企業家招手,競爭非常激烈!」儘管如此,鄭主席認為浸大確實有「值得捐款支持的地方」,他指香港有不少企業家非常熱心,願意投放資金在教育,尚欠的可能只是未充分認識浸大,亦未有機會跟大學接觸。因此,他鼓勵大學的諮議會成員協助大學向對教育有抱負的人士作推介,增強大學的籌款實力,同時大學也要加強對外宣傳,確立和鞏固浸大的形象。另一方面,鄭主席指不少歐美大學倚賴校友的捐款支持,現時大學的校友已超過十一萬名,相信浸大可以加強與校友的聯繫,例如由舊生或班代表親身與校友接觸,鼓勵校友定期捐款,推廣回饋母校的文化。

除了籌款需要,鄭主席認為浸大未來發展最急需的就是「人才」。他指浸大多個學系的表現出眾,例如在教資會2014年的研究評審工作報告(RAE)中,數學系的研究於本地名列榜首。他認為學系最少要有15名學術人員,「否則規模便會太小,發揮不到最佳表現,希望「人才100」計劃能夠早日實現,更多學者快點上任。」

全世界的高等院校都渴求優秀的人才,招攬頂尖學者到任固然不容易,物色大學校長一職就更具挑戰。鄭主席在任期內就接了兩個棘手任務,先後要物色兩位校長分別接替前校長吳清輝教授和陳新滋教授。「找校長接任,就等同你要替一位未有戀愛對象的單身人士找對象,不但要找到,更要在一年後舉行婚禮,可想象難度有多高!當年每每碰到新認識的學者,我最喜歡聽到的歲數是59和64,對我們來說這兩個是幸運數字,意味這位學者下年有機會合約屆滿,時間吻合做校長的人選!」鄭主席亦出任了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UIC)的校董,先後為UIC尋覓新領導人。UIC的校長必須是中國公民,持外國國籍的學者必須放棄其本身國籍身份才能勝任,鄭主席不諱言從遴選過程中學到不少,感受良多。

鄭主席形容浸大確實蒙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恍如大家庭,同事極有使命感、適應力強(resilient),這是他一直以來最欣賞浸大的地方。在校董會的會議上,爭拗不算太多,各成員或同事之間即使有分歧也不會如立法會會議般對着幹,而是務實地尋求共識。鄭主席本身的親和力及充足準備,相信亦是令會議較順暢和有效率的原因之一。鄭主席認為「自己喜歡跟不同人接觸,深信即使遇上意見截然不同的人,往往也能有所得着。」總結多年來出任主席的最大挑戰,鄭主席認為是how to keep up with changes(如何與時並進),例如高等院校的排名、政府撥款機制與研究表現掛鈎、學生對大學管治的看法等……。

除了浸大的職務,鄭主席亦出任不少公職,以其專業回饋社會。他最先出任廉政公署防止貪污諮詢委員會委員及主席,發現香港的建築質量監管有改善的空間;他曾出任房委會委員六年,先後協助處理居屋短樁事件、領匯上市等重大發展;而他在出任醫管局成員期間,身處基本工程委員會,曾監管達二千億港元的醫院重建項目。有報章對他冠以「公職王」的美譽,鄭主席笑言不敢當,他謙稱是「誤打誤撞」投身公職,「從來沒預計自己能對香港的教育有所付出,慶幸自己可透過專業服務浸大。」不過,公職確實花去鄭主席不少時間,例如2013年,他不單肩負浸大校董會暨諮議會主席一職,還在同一年成為了英國結構工程師學會119年以來首位非英裔會長,因此當年他有不少時間需要在英國和香港往返,飛行里數等於環繞地球三周。

「當年如到英國公幹,我每天都會等候最新運到的香港報章,完完整整讀一遍,看看有沒有浸大的負面消息,如沒有,那天就可以安心睡覺!」這位責任心極強的主席為免浸大同事因他身處外地不敢打擾,沒刻意告訴他人自己身在何處,「有次陳新滋校長給我打電話,問道為何我的聲線那麼弱,實情是我人在英國!」鄭主席哈哈大笑地道出原委。擔當起不少社會重任,代價就是鄭主席的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經常全天候留在辦公室。因此,鄭主席笑言分配時間從來也是其最大難題。

被問及成功之道,鄭主席說一點也談不上,笑言只是「天賦不夠,努力來湊」。其實他已用行動給了答案──鄭主席出席浸大的宴會或典禮,講稿都由他親自撰寫;今次的訪問,鄭主席也為我們預備了六頁紙的書面答案;「我經常八八卦卦,不務正業,也是多看大家都會接觸的報章、雜誌,了解多一些教育的發展。」從鄭主席的言談及識見,就會知道他閱歷豐富,見多識廣,宏觀地為大學把關,引領浸大的前路。鄭主席認為香港仍然具備優勢,法治及專業服務水平都是我們的核心元素,相信香港的未來仍有很多機遇。浸大在香港的發展大方向下,亦會擔當重要的角色,期望浸大未來可集中加強三大重點研究領域的發展。

卸下主席一職之後,鄭主席的下一個目標就是「給自己多些時間」。他寄語同學和校友:「享受大學的生活,人生要懂平衡,以及希望大家經常保持好奇心」。浸大上下當然對鄭主席依依不捨,不過鄭主席對浸大的關心依舊不變:「若同事遇到問題,可隨時打電話給我;我回來校園,坐的士也不用一百元!」

樓宇是否穩健,全憑其地基及結構,但地基和結構都深藏不露,外人無從得知。鄭主席服務浸大多年,同樣扮演這個關鍵的角色,為年輕人的教育灌注養分,打好根基,默默付出而不為人知。鄭主席認為年輕人成長最穩固的根基,就是抱持正確的價值觀。六十多年來,浸大在這麼多熱心的領導人帶領下,已奠下紥實的基礎,因此鄭主席在不同的場合致辭時都以堅定的語氣表明浸大的前景樂觀,浸大再創高峰指日可待──Our University is great because of its people. Our University thrives because of your dedication and hard work. I am totally convinced that the best of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has yet to c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