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7月25日
梁女士2018年帶領香港華僑華人總會青年委員會代表團到訪浸大
 梁女士為香港浸會大學基金「創業、實習及師友計劃」專責小組成員之一
 梁女士參與不少公職,推動教育發展
 梁女士代表香港華僑華人總會青年委員會出席一個由多個青年委員會聯合舉辦的講座,邀請嘉賓講解大灣區的樓市發展

梁女士向年青人介紹憶食尚的理念
憶食尚於內地開設了臘味體驗館
憶食尚於2016年獲進出口企業創業精神獎

 
梁煒茵女士

  • 憶食尚(香港)有限公司行政總裁
  • 深圳市憶食尚食品有限公司行政總裁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青年企業家委員會委員
  • 中華出入口商會會董
  • 香港華僑華人總會青年委員會主席
  • 鄂港青年交流促進會副主席
  • 深圳市龍崗區華僑青年商會創會副會長
  • 東華三院總理(2009-2011)
  • 亞洲知識管理學院2017年度諾貝爾獎學人榮譽院士

俗語有云:「辛苦得來自在食!」但原來想吃一頓安樂茶飯,也不是一件易事。近年食品安全的問題引起廣泛關注,不法商人為謀取暴利,濫用農藥、添加劑,假食物、黑心食品的事故時有出現,威脅消費者的健康。要挽回消費者的信心,除了依靠政府加強監管,商人的自律也是不可缺少。今期的焦點人物——憶食尚(香港)有限公司及深圳市憶食尚食品有限公司行政總裁梁煒茵女士,就是一個憑良心經營食品公司的好例子。

梁女士自幼便立志服務人羣,曾經想過當老師、社工,甚至心理醫生,但在從商的父親薰陶下,她在大學主修酒店管理,畢業後先在家族經營的酒店實習,累積工作經驗,再轉戰金融界,然後又回歸家族企業。這幾年的職場生涯令梁女士眼界大開,獲益良多,但她始終不想靠父蔭,希望憑一己實力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新天地。適逢國內出現一連串的食品安全事故,弄得人人自危,「不單窮人沒有選擇,富人也沒有保障,花了很多錢卻不知道吃進肚子裏的是甚麼東西。」梁女士直覺高質素及安全的食品應該大有市場,於是毅然創業,由最初專營高級食材禮品批發,逐漸擴展至零售餐飲,經營煲仔飯食肆。

「衣、食、住、行」人生四大事,梁女士認為「食」最貼身。吃進肚子裏的比起穿在身上的更需要注意安全衛生,半點馬虎不得。因此,縱然飲食業「投入多,回報少」,梁女士仍是全情投入,致力做一家以誠信為重的良心企業,讓食客能夠安心享受每一頓飯。那為甚麼選擇煲仔飯呢?梁女士表示,過去十多年,她和家人都一直吃一種用古法生產的臘味,且對這些臘味的食材來源和生產程序甚為了解,所以吃得特別放心。因此,當她計劃開設食品公司時,便力邀這家國營企業的臘味師傅合作,傳承這項傳統手藝。然而,實行起來比想像中複雜得多,例如為了達致一年365日都有冬天生曬的效果,廠房要特別設計,所費不菲;另外,豉油是自家製,需用傳統瓦缸釀造;而製作麵條時則採用俄羅斯麵粉,在國內設廠,全人手拉製,口感寧舍不同,「識食的人自然會食得出」。梁女士發揮「匠人精神」,直接到農場及屠場考察,又深入了解不同的屠宰的方式如何影響口感,也用心鑽研怎樣為每一位光顧的客人炮製一鍋「愛馬仕的煲仔飯」。她相信,只要用心烹調,平民菜色也可以有高級享受。

近年社會興起「綠色餐飲」的概念,提倡「農場直送」(farm to table),環保之餘亦可確保食物質素。梁女士身體力行,在國內收購多個農場及豬場,更親自監督,由耕種、養殖、運輸到加工一條龍管理,其餐廳的食材近乎自給自足,米、豬、鴨、雞全有認證或由自家收購的農場生產;她的餐廳絕不是一般餐廳,而是一間體驗店,店內會播放短片介紹公司食品,並由職員親自講解食材的來源及製作,讓客人在滿足口腹之欲的同時,亦可尋根溯源,了解每種食品背後的故事。餐廳的名字「憶食尚」,顧名思義,就是讓食客回憶起昔日的味道,而名字若以普通話發音,跟「時尚」同音,營造出一個具品味的煲仔飯文化。梁女士憶述有客人「食過番尋味」,帶朋友再來品嚐,當職員準備向他們介紹時,客人搶着說:「讓我來,由我親身為朋友講解!」看見客人滿足的神情,梁女士心裏更滿足,證明她的努力沒有白費。

梁女士的餐廳鮮有做推廣,純粹靠食客口耳相傳。她曾作粗略估計,餐廳有大約八成都是「回頭客」,難怪開業短短兩年,於香港及內地已設有七間分店!梁女士下一個目標是在大灣區發展,她相信國內高收入一族有一定的消費潛力,只要他們覺得物有所值,就不介意多付一點錢,畢竟食得安心在香港或許是理所當然,但在國內卻是有錢也未必買得到的「奢侈品」,市場潛力非常龐大,關鍵在於你能否給予消費者信心。

梁女士在商界立足多年,始終沒有忘記昔日為人服務的初心。當年她的父親安排她擔任東華三院總理,她樂而從之。總理的工作包括社福、教育及兒童福利等範疇,剛巧也是梁女士的童年志願。「總理的工作令我變得更『貼地』,一方面可以深入了解香港民情及基層狀況,另一方面也教我學會易地而處,體諒員工的需要。」雖然是公職,她卻「當正職來做」,出錢出力,出席率高。梁女士認為,服務社會不能抱着「玩玩吓」的心態,一定要認真對待,否則受助者沒有得益,自己也沒有得着。此外,梁女士在國內擔任公職,相信可助她拓闊人脈及緊貼政情,讓她第一時間掌握最新資訊,包括各項利商政策及稅務優惠,大大幫助她拓展飲食集團業務的大計。

身為香港浸會大學基金青年企業家委員會的一員,梁女士認為大學若要爭取商界支持,首先要讓商界覺得大學有值得支持的理由,而畢業生具備優良的素質,相信都是商界所樂見。早前,她率領香港華僑華人總會青年委員會、香港福建社團聯會青年委員會及香港工商總會沙田分會等代表到訪浸大,過程中了解到大學在中醫藥、創意媒體等方面表現出色,而當日有份出席的商界代表均表示對浸大留下深刻的印象。梁女士認為大學和商界可加強聯繫,之後可以進一步探討合作的可行性,包括捐資、人才培訓、項目協作和知識轉移等。

此外,畢業生的表現亦直接影響大學在僱主心目中的形象。梁女士不諱言新一代比較好逸惡勞,崇尚享樂主義,也許是香港社會普遍富裕的緣故,年輕人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太多磨練,故性格不夠堅韌。梁女士經營飲食業,最能體會這一點。飲食業的員工流失率一向較高,反觀國內的年輕人家境相對貧乏,他們比較珍惜難得的工作機會,態度積極也吃得苦。她寄語香港年輕人別怕辛苦,「簡單的事重覆做,重覆的事認真做」,最終一樣可以做出成績來。就像一鍋簡簡單單的煲仔飯,只要認真做,一樣可以登大雅之堂。梁女士以自己為例,她也喜歡按部就班,但商業社會時刻也在變,不容許故步自封:「我每天也鼓勵自己,改變就是不變,每天都有新挑戰,如果當天沒有甚麼挑戰,我反而會覺得不安樂,會反問自己是不是有甚麼細節忽略了?」正是這種態度令她克服創業上的重重困難,取得今日的成果。

雖然梁女士事業有成,但仍以家庭為重,在百忙中盡量抽空與家人相處:「我未必能給家人最多的時間,但一定給他們最美好的時光」。梁女士的孩子今年五歲,她希望以身作則,在工作上表現出「正能量和自信」,以當孩子的楷模。梁女士慶幸生於一個基督教家庭,父親自幼便教她「人生只有使用權,沒有擁有權」,要善用每分每秒,卻不要鑽牛角尖,保持一顆平常心,「全力以赴、量力而為、隨遇而安」,只要盡了力就不用為結果耿耿於懷。梁女士不單如此勉勵自己,也以此祝福他人,認真用心看待每一天。